料羅灣海戰後,福建廣東一地海域日趨平靜,海外貿易日趨繁榮,在陸上絲綢之路絕跡之後,中國東南沿海從此搭起瞭海上絲綢之路的橋梁,海洋貿易的繁榮與商人勢力的增長在當時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10、明朝哈密爭奪戰
在明王朝的歷史上,有一個地名讓人格外的陌生,卻在歷史中格外的紮眼---哈密,哈密的興衰也同樣見證瞭明王朝興衰的歷史。在明朝強盛時代,哈密是是明朝西部邊陲嘉峪關外的緩沖地帶。
更是明朝抵抗蒙古部落騷擾入侵的橋頭堡,哈密曾經與明王朝“萬國來朝”的盛景緊密相連,它是西域屬國乃至中亞西亞國傢使節進京朝見中國皇帝的中轉站,也是西方商人進入中國內地的必經之路,它曾經一度商旅雲集,經濟富庶,哈密的存在見證瞭絲綢之路最後的繁榮與輝煌,它曾經如此的重要,卻也如此輕易的被明王朝遺忘。
哈密衛的丟失,在嘉靖以後的君臣眼中算不得什麼大事情:小小的邊陲,幾千人口,丟就丟瞭吧。事實上,哈密的丟失對明王朝的邊境防衛影響甚大,從軍事角度講,明朝失去瞭嘉峪關外的緩沖地帶,原本處於二線防禦的嘉峪關。
此後直接暴露在敵人的眼皮底下,邊境的軍事壓力陡然增大。明朝甚至也失去瞭戰馬的重要來源,直接影響瞭明朝騎兵力量的發展。
如果歷史可以照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或許古老的中國將走向自己獨有的近代化歷程,遺憾的是,歷史的河流永遠都是曲折的,明末的兵火和清朝的閉關鎖國,終於讓這本有可能產生的自然發展規律就此阻隔。二百多年後,當繼荷蘭人之後而來的英國殖民者也以同樣的方式兵逼中國沿海時,他們搞笑的發現對面對手的船隻和武器,居然還不如二百多年前的明朝人,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戰爭是一種集體和組織互相使用暴力、虐襲的行為,是敵對雙方為瞭達到一定的政治、經濟、領土的完整性等目的而進行的武裝戰鬥。一般來說,戰爭的發起往往帶著掠奪的成分,即戰爭的基層就是來源於掠奪。在一方的資源不足時必須以“生存”或種種原因為理由對一方進行的掠奪行為,而被掠奪方認為自己是自衛反擊,因而兩種“正義”碰撞在瞭一起就形成戰爭這種極端社會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