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21年,唐朝與吐蕃於長慶會盟,徹底結束瞭兩大軍事集團歷經數百年的持續對峙和戰爭狀態,在之後的時日裡,雙方都忠誠的遵循瞭這一盟約。
韋皋破吐蕃的赫赫武功,恰恰是打開兩大集團和平之門的一把鑰匙。世人對晚唐政治頗多貶斥,然而透過維州之戰的輝煌,我們仍然可以依稀可見盛唐武功的絲縷榮光。
6、宋夏平夏城之戰
史傢對於王安石變法的內容頗多爭議,然而有一點卻是不容否認的,王安石變法的最大成就不在經濟和政治,卻在軍事上。從王安石變法開始,宋朝軍事改革特別是西北地區的軍事改革就成為瞭變法的重點。
從某種意義上說,宋朝西北軍鎮是王安石變法的“特區”,西北軍隊擁有瞭獨立的指揮權與統兵權,士兵的作戰素質和將領素質也隨著變法的深入而日益提高,終於漸漸扭轉瞭宋朝在宋夏戰爭裡的被動局面,並為宋朝打造出一支難得的精銳之師,遺憾的是,這一切的成果,皆因為北宋最終的敗亡和王安石變法的是非爭論,一直被史傢所忽略。
在兩宋並不光彩的外戰史上,北宋後半段的西北爭奪戰,當是一個為數不多的亮點。而如果歷史真能夠給北宋充分的時間平定西夏,並利用河西地區的資源優勢繼續打造一支強悍的騎兵,或許整個兩宋的歷史,都會換一種寫法。
值得一提的是,在北宋滅亡到南宋初立的這個大轉折階段,起重要作用的也同樣有原北宋的西北軍,南宋抗金名將吳階和嶽飛的部隊裡,都有大量來自西北軍的戰士,他們也在戰場上給金軍以沉重的打擊,證明瞭那支遠去部隊的輝煌與尊嚴。
7、南宋孟拱的襄樊爭奪戰
在蒙古大軍橫掃歐亞的黃金時代裡,誰能夠在硬碰硬的野戰中擊敗蒙古大軍?放眼世界,能完成這個答案的人屈指可數,而南宋名將孟拱卻正是其中一位。襄樊爭奪戰是蒙古軍與南宋軍第一次真正意義的硬碰硬較量,此戰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延續瞭南宋五十年的國祚,更讓蒙古軍因連勝而狂熱的頭腦漸漸轉向瞭清醒。
素來被認為孱弱的宋軍在抗蒙戰鬥中打出瞭強悍的戰鬥力以及高技術化的裝備優勢,更證明瞭一件事:經濟占優的宋朝,一旦戰爭機器全面開動,其效能無疑是非常可怕的。
高素質的軍事指揮人才與高效率的指揮體系,完全能夠讓宋朝把其經濟和科技上的優勢發揮到最大。如果宋朝能夠出現一位善用人才的有為君主,能夠適當的調整國策,賦予武將更多的主動權,如果能夠出現幾位真正以國傢為己任的賢良文臣,宋朝免於滅亡的命運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遺憾的是,我們看到的多是宋朝功臣不得善終的結局,除瞭孟拱以外,宋朝多數抗蒙名將都幾乎遭陷害身死。而奸臣的亂政與皇帝的昏庸更把宋朝推向瞭深淵,即使如此,孟拱襄樊爭奪戰的勝利,還是為宋朝打造瞭一條足夠抵抗蒙古大軍南下的堅固屏障,讓蒙古軍無數次的南侵都付出瞭血的代價。
而從中吸取教訓的蒙古人,也開始調整自己原有的政治政策和軍事政策,把學習南宋的科技與水軍戰術作為重點,並廣泛任用漢將漢軍,後來的蒙古滅宋之戰,基本成為瞭北方漢人與南方漢人之間的戰鬥,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諷刺。
8、唐擊回鶻烏介可汗之戰
唐擊回鶻殘部之戰,可以被看作晚唐時代唐朝戰略防禦的轉折點,唐朝的邊患素來集中在西北地帶,尤其以回鶻和吐蕃兩大強鄰為甚,而在吐蕃走向衰落並與唐朝修好後,強大的回鶻帝國也既而走向瞭滅亡。
晚唐在政治與軍事都走向末世的情況下,能夠解決好這個困擾已久的邊患問題,實在是幾代政治傢與軍事傢在外交與軍事方面努力的結果。擊滅烏介可汗後,唐朝冊封瞭擊滅回鶻的黠戛斯部落。
而自稱是漢朝李陵後人的黠戛斯部也對唐朝忠心耿耿,不但成為瞭抗擊阿拉伯帝國東侵的屏障,更使戰火綿延的絲綢之路重新開通,從長安到中亞的通道再次暢通。
9、明朝料羅灣海戰
料羅灣海戰是一次明朝對荷蘭殖民者的自衛反擊戰爭,鄭芝龍廣泛吸取西方海軍的先進經驗與技術,組建強大的水師,首開東方國傢在海戰中擊敗西方殖民國傢的先例。而對比於西方殖民擴張的歷史,指揮料羅灣海戰的鄭芝龍及其鄭氏傢族正是中國海商勢力的代表,海盜出身的他們擁有獨立的軍隊和獨立的勢力范圍,甚至可以直接在海洋上與西方殖民勢力交鋒。
他們的發跡歷史,恰恰是西方無數海商勢力發跡歷史在中國的翻版。從某種意義上說,鄭氏艦隊的壯大以及對西方殖民勢力的打擊,是中國人跳出大陸思維,開拓萬裡海疆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