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5:23:30
商湯滅夏之後發生瞭怎麼樣的自然災害?在商湯執政期間又有什麼在天災?夏桀被困於南巢後,不久就死於囚禁中。這個死的速度之快,讓我們想起夏桀囚禁成湯而成湯怎麼也死不掉的情景,或者我們有理由推測一下,那個曾經怎麼也死不掉的成湯,對於時移勢易後反被他囚禁的夏桀會做什麼動作呢?
總之,夏桀死瞭,夏王朝的夕陽下山瞭,商王朝如同初升旭日,冉冉升起。
但是新王朝的開始並不是很好很和諧,成湯建國不久,一場罕見的旱災降臨王國,河幹井涸,草木焦枯,赤地千裡,禾苗不生。糧食危機導致百姓大量死亡,新政權面臨危機。
“商王朝得位不正,奪瞭夏王朝的江山是逆天受譴。”這一類的言論,由夏王朝的遺民和曾經的既得利益者們悄悄散佈開來,人心的慣性如此頑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改朝換代如此艱難而曲折,哪怕勝利已經到手,也有可能一不小心就翻轉。
後羿、寒浞,都是成湯的前車之鑒
這場令人恐怖的大旱災持續瞭將近七年,這七年的時光如此難熬,對於成湯來說,可以與他被囚禁在夏臺的時光相比。
然而,天災並非自成湯建立王朝開始,也並非成湯比較倒黴。事實上成湯享受過連年天災帶來的好處——早在夏桀時代,天災也頻頻發生,因為連年天災,夏桀治下的百姓苦難連年,怨氣沖天,人心分裂,這才讓成湯有瞭可乘之機,一舉成功。
鏡子有正反兩面,烏雲也有金邊,陽光背後有陰影,世界上每一個事物,都有它的正反兩面,優點和缺點同時存在,享受好處必然要付出代價,這是世界的平衡之理。
你得到它的好處,就必須要忍受它的副作用,它的反作用。
天災對於成湯如此,對於後世任何一個王朝也如此。世界萬物無所謂好或者壞,看你怎麼去處理它。
當旱災持續連年,人心開始潰散,王朝的根基開始搖晃時,成湯開始瞭他的挽救。
他頻頻出現在大眾面前,帶著巫師進行祭祀和問卜,祭司占卜後說,連年大旱,除瞭牛羊為祭以外,還需要活人為祭。
以活人為祭,本來是一種傳統做法,但是成湯卻表示,如果要用活人祭祀的話,他自己願意獻身,而不願意犧牲無辜者。
於是——他便開始齋戒,剪去頭發指甲,披上白茅草,在萬眾註目中,到桑林之野進行祭祀和祈禱。根據《殷本紀並綱鑒》中記載,成湯以六事而禱問上蒼:“政不節與?民失職與?宮室崇與?女竭盛與?苞苴行與?饞夫昌與?”
這六句話翻譯成現在的意思就是說:“老天爺你為什麼降罪給這片大地,是不是我做錯瞭什麼?是我施政有過錯嗎?是我對老百姓失職瞭嗎?是我大修宮殿勞民傷財瞭嗎?是我沉湎酒色瞭嗎?是我的官員貪污腐敗嗎?是我聽信小人饞夫之言是非不分嗎?”
在成湯的時代,人們還是崇信天命的,尤其是這種通過祭祀跟神靈溝通的時代,而且是在萬眾矚目之下,在連年災荒之下,成湯敢這麼說,敢留之後世,可見他在這一方面一定是自問無愧,或者是敢大聲說出來面對上天和百姓的質疑的。
在成湯之後,一旦遇上天災,就有帝王仿效成湯,自責罪己。不要以為這僅僅是迷信,古人自有道理——平時的政治腐敗於無聲無息中爛下去,如果沒遇上什麼事還能夠蒙混過去,一旦遇上大范圍的自然災害,如果不趕緊從皇帝自我檢討入手,展開上下各部門大檢查清腐敗查漏洞,天災就會因為人禍而蔓延倍增危害。
把這種統治者的“罪己”輕易地歸類為“迷信”,一出事就閉起眼睛“天災不可預料”而一推幹凈,誰也不用負責任。那麼誰能夠肯定,這“天災”不會蔓延成“人禍”呢?
在夏桀統治時期,當百姓因為頻頻自然災害而民不聊生的時候,夏桀依然酒池肉林,因為他很“坦然”,這是天災,我有什麼辦法?他的臣子關龍逄帶著王朝的地圖來給他看,國傢有多少地方受災瞭,他應該節衣縮食去救災。夏桀的反應是——我幹嘛要為瞭百姓而去削減我的開支,降低我的生活質量?然後他受不瞭關龍逄的喋喋不休,就把他給殺瞭。
夏桀可能覺得很委屈,自然災害不關他的事啊,可是他的臣子們因此而跑到成湯那裡去瞭,他的百姓打開門迎成湯進來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