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7具中國遠征軍遺骸真相:曾埋骨緬甸豬圈垃圾場

2016-08-13 15:25:27

  陳靚以MDN150410-01舉例,這個墓是正式發掘的第一座墓,在諾島傢院子的西南一隅,下挖深度約1.2米時,首先出土的是一塊下端略殘的脛骨,該個體隻保存下肢左右側股骨、脛骨、一小段腓骨以及幾顆遊離的上下頜臼齒。在散落的牙齒附近,出土瞭一枚青天白日的國民黨軍帽帽徽以及兩粒銅扣,帽徽鋸齒內的藍色已經有些褪色,銅扣也有銹跡瞭,帽徽下曾經的軍帽隻剩下一小塊殘佈片,紋理仍然清晰可辨。通過人骨的解剖學姿勢可以推斷此墓為原葬。

  陳靚透露,此次尋獲的遺骸,僅有極少量的原葬,其他全部為遷葬。據推測,應該是在戰爭結束後修建墓地時,從其他地方收集來的遺骸。陳靚介紹,部分葬坑內有遺物出土,包括帽徽、紐扣、皮帶扣、子彈、手雷、水壺、水杯、鞋掌、口紅、相框、牙刷、鋼筆、餐刀、玻璃瓶、罐頭盒等物品。

  遠征軍陣亡將士 25歲以下占一半

  復旦大學李輝教授介紹,他們的實驗室為瞭此次遺骸鑒定,專門開辟出一個區域,由四個博士和博士後負責。由於氣溫、降雨等環境因素加之人為破壞,此次發掘遠征軍遺骸保存狀況欠佳,頭骨多殘成碎塊,完整的少見。反映性別和年齡特征最有效的骨盆,特別是髖骨很少保存下來。能夠部分觀察到顱面部特征的有34例個體,約占所有出土遺骸的10.0%。

  在這批遺骸中,三分之二的個體眉弓發育弱,與烈士陣亡時年紀尚輕,生長發育未停止有關。從頭骨的大小看,可以分為兩組,一組頭骨光滑,尺寸小,顴骨纖細,我國北緯30度以南南方人群通常具有上述顱面部特征。另一組頭骨較大,眉弓顯著,北緯30度以北的人群常具有以上顱面部特征。

  年齡的鑒定依據吳汝康對華北組成年男性的六級分類標準,結合初級、次級骨化中心的出現和融合,參考顱骨骨縫愈合綜合判斷每例個體的年齡。遠征軍遺骸中可以具體鑒定出年齡段的個體有204例,初步統計年齡在15-20歲的有15例;在20-25歲的有87例,占年齡明確者的42.65%;在25-30歲的有42例,占年齡明確者的20.59%。可以看出,死亡年齡集中在20-25歲的青年段。

  “可以說是以漢族為主,包括西南西北少數民族的,但可以確定都是中國人”,他表示遠征軍主要來自四川、湖南等地,也與鑒定結果相符。他表示,希望召集更多遠征軍親屬進行DNA檢測,和樣本進行比對,最終能知道遺骸是誰。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