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5 22:56:10
我們可以看出,問題首先出在A上。克雷奇默們首先匱乏 的,是正常的交往方法。
譬如,趙承熙追女孩的方法是鍥而不舍,或許他以為這是愛的表示,但因為他沒能顧及到女孩的感 受,而被女孩討厭並被視為性騷擾。
馬加爵與朋友相處的方式是討好和忍讓,但他不尊重自己,這最終會導致別人也不尊重他。也即, 他無論怎麼付出,他所渴望的B都不會出現。
我猜測,朱海洋追楊欣的辦法要好一些,他很可能一開始采用的辦法看起來還不錯,例如非常熱心 地幫楊欣的忙。
問題在於,一方面,他們看不到對方的存在,另一方面,他們的耐心非常有限,別人的拒絕會讓他 們特別受不瞭。
也 就是說,他們對自己的ABC遊戲非常執著。他認定,他付出瞭A,對方就必須回報以B,否 則,他就會有C產生。
並且,他們會限定對方的方 式,對方必須回報以特定的方式,他們才認為這是被認可,否則,他們 會不高興。
深層的動力:他們渴望的,一樣是愛與被愛
一 個男子給女友電話,而女友正開會,所以在接電話時隻說一句“我正在開會”就掛掉瞭電話。這 令這個男子不高興,等女友再打來電話,他說,如果他是她,就會離開會議廳,找一個僻靜的地方,說:“我正在開會,你沒有急事吧?我待會兒再打給你好不 好?”他會認為,女友必須這麼做,這才是他渴望的B,但他沒有看到,女友在使用她的方式回報他。
簡而言之,在女友看來,公司開會時不能接電 話是很正常的,她這樣做也很正常。但在他看來,她 這樣做,就意味著她不尊重他,甚至是不愛他。
他這樣做,會讓女友有壓抑的感覺,因為他在 限制她的做法。她感覺,他試圖誘導她,放棄自己的 做法。同時,她還會有被否定的感覺,她認為,她那樣接他的電話,是她愛他的方式,但他覺得她這樣做法意味著她不愛她,他是在否定她的愛意。
假 若這樣的事情隻發生一次,那問題不大,但通常如此敏感的人,會在每一個地方都玩同樣的遊 戲。他會在很多很多地方否定女友的做法,而誘導甚至迫使她使用他所希望的方法,這最終會破壞他們的關系,令女孩生出逃離的念頭。這時,他就會憤怒,因為他 認為,他在付出(A)上是不遺餘力的。
我們每個人多少都會玩這種遊戲,但我們多數人不會那麼執著,如果對方沒有回報以B,我們不會 很有怨氣。並且,我們很多時候也能看到,對方在用他的方式表達愛與認可。於是,我們接受對方的做法。
這樣一來,這就是有你又有我的關系瞭, 我能看見自己,也能看見你,而你也有這種感覺,於是這 個關系就成為一個可以不斷互動的良性關系。
然而,克雷奇默們是看不到對方的存在的, 他們對B非常執著,如果對方不按照他們所渴望的方式 給予回報,他們就會覺得,對方不認可自己。
更為極端的是,在傢庭中,他們可能還學會瞭 用羞辱女性的方式來和女性建立聯系。譬如,他們的 父親可能很粗魯,經常迫使母親服從自己或親近自己。於是,他們會學會最可怕的方式,如果想得到女性的愛與認可(B),他們就當使用粗魯和暴力(A)。如果 愛與認可得不到,那應該是粗魯和暴力使用得還不夠。
不過,這種極端情形極少出現,從克雷奇默和趙承熙的言語中,我想更可能的邏輯是,他們 認為他 們付出瞭好的東西A,而對方理應回報以B,但沒有,所以他們有瞭C,而C積攢到極致,最終導致瞭殺心。
俄羅斯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表 達過這種觀點“為惡是因為想為善而不能”。他的意思是,很多人想 通過好的方式來影響世界,其實就是影響別人,但發現這一點不能實現,於是他們轉而使用瞭壞的方式。
這也是我們那句老話“要麼流芳百世,要麼 遺臭萬年”的道理所在。
很長時間以來,對於人類的自戀,我感到絕望,覺得我們人太渴求影響別人,於是導致瞭“他人即 地獄”的結果,並且越想愛就越孤獨,因為越想愛一個人,就越想影響這個人,結果這種愛意成瞭強加。
但最近我想,我是被自戀幻覺中的ABC給 迷惑瞭。的確,我們付出A的時候,是在渴望得到B, 否則就會有C。但是,形式上的B其實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形式上的B所蘊含著的意義。
例 如,前面提到的那個男子,他的B,表面上是希望女友以特定的方式接他的電話,但最根本上, 是他希望女友愛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