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5 22:56:10
愛還是根本性的,問題隻是, 他將特定的方式視為瞭愛的證明,而假若他能明白,女友自己的方式 也是一種愛,那麼他就能接受女友的方式瞭。
也就是說,我們付出A,根本上 是想付出愛,我們渴望B,根本上也是渴望愛。假若我們能超脫形 式對愛的限制,我們就會變得寬容起來,而不會再那麼偏執。
此前,我寫過一篇 文章《優雅的表達你的欲求》,引用瞭美國催眠治療師斯蒂芬·吉裡根的觀點, 他說,表面行為常常很有欠缺,但深層動力沒有欠缺,問題隻是,如何能找到更好的方式去表達這個動力。
即便在克雷奇默們身上,這個道理仍然存 在。他們內心的動力並不是屠殺,而仍然是渴望與別人建 立充滿愛的關系。
殺掉別人——影響別人的終極病態方式
幾 乎沒有誰不渴望影響別人。
一個健康人,會通過好的、充滿愛的方式影響別人,一個病態的人,會通過糟糕的、充滿破壞力的 方式影響別人。
18 歲的芬蘭高中生奧維寧,用一把手槍奪走9人性命並殺傷11人,他用這種最具有破壞性的方 式表達瞭他對這個世界的影響力。
既然是追求影響 力,那麼他不會願意默默地殺人,於是先在YouTube上發佈瞭預告。 YouTube是全球最火爆的視頻網站,選擇在這個網站上發佈消息,可以最大限度地讓別人知道他的惡行,擴大他的影響力。
這是惡貫滿盈者們 的共同渴望。
在好萊塢大片《斷箭》中,作為反派人物的美軍前上尉狄堅啟動瞭核彈爆炸程序,不惜和周圍幾十 萬人同歸於盡,令同夥目瞪口呆。面對夥伴的質疑,狄堅獰笑著說:“死也要死得偉大。”
他的意思是,剝奪幾十萬人的性命,對這個幾十萬人是何 等巨大的影響,對這個世界又是何等巨大 的影響,為瞭達到這一點,他也寧願死去。
這看起來是瘋子的邏輯。
然而,許多人選擇瞭 這一邏輯。譬如趙承熙和奧維寧,以及那些制造瞭一系列校園慘案而飲彈自盡 的人們。
常有人惡狠狠地說,要麼流芳百世,要麼遺臭萬年。顯然, 流芳百世和遺臭萬年的渴望,常常是一 回事,都是在追求最大限度地影響別人。
這是這個世界如此豐富多彩的源頭,也是這個世界如此多苦難和混 亂的源頭。
以影片《藍白紅》、《十誡》和《雙面薇娥麗卡》等影片而聞名世界的波蘭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 說,人們為惡是因為想為善而不能。他的意思是說,每個人一開始都想通過做好事來影響別人的,然而,有些人發現,他沒有做好事的能力,也無從通過行善而影響 世界瞭,於是他就開始選擇瞭做壞事,因為愛與建設很難,而恨與破壞則很容易。你讓一個人相信你愛他是要付出巨大努力的,但你要奪走他的性命,卻很簡單。
知 道自己沒有做好事的能力,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會讓一個人極其自卑。他忍受不瞭這種自卑, 於是把這自卑轉嫁給別人。我能剝奪你的生命,那麼你該是多麼卑微啊。然而,真正被自卑感折磨的,其實是他自己。
奧維寧說:“作為一個大自然 的選擇者,我要幹掉那些看著不順眼的人,他們是人類的恥辱,是自 然選擇的淘汰品。” 這句話似乎顯得他很強大,但他心中真正以為的“人類的恥辱”和“自然選擇的淘汰品”,其實是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