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5 23:20:20
來源:黃靜潔Jane-快樂媽媽妙方
原文:扔掉萬惡的奧數
上周末我去聽瞭周立波最新推出的海派清口——《我為財狂》,其中有個橋段讓所有的觀眾在會心大笑之餘,深深在心裡痛罵中國的現行教育制度。橋段的大 致內容如下:小學2年級小朋友的奧數問題:一隻鍋子,同時攤2隻餅,每隻餅正面一分鐘,反面一分鐘,問攤3隻餅最短幾分鐘?小朋友請教做大學教授的爸爸, 答案4分鐘;問隔壁留美博士,博士研究瞭半餉答案仍舊是4分鐘。小朋友哭喪著臉:“可老師說正確答案是3分鐘呀。”
一個博士加一個大學教授竟敗在小學兩年級的奧數題上。揶揄之外,一股深深的悲哀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升起。
悲哀一:中國的學校到底在教什麼?
中國的學校到底在教什麼?答案是,考什麼教什麼。
就拿這道“攤餅”題為例,如果這道題的目的不在於考驗孩子們加減乘除的計算能力,而用於激發和培養孩子們打破常規的思維能力,那麼這可能是一道鼓勵 孩子動手動腦的好實驗題。但學校卻把它變成瞭奧數題,讓孩子們當一道純粹的數學題來反復練習。孩子被訓練成用解題的腦子去想問題,如何能有“打破常規的思 維能力”!
中國現行教學模式就是讀書上的那幾千個字幾萬個字,除此之外,一概不屬於教與學的范疇。然而在另外一種教育模式裡我卻看到瞭另一番學習園地。
上初一的大兒子今年新開設瞭一門課叫“Design and Technology”,老師佈置給同學們一項自制筆架的動手作業。要求同學們獨立完成筆架制作的全過程,這其中包括:筆架設計草圖,詳細數據測繪圖,用 電腦繪制出的三維立體圖,最後,同學們還要親手用塑料板慢慢按自己的設計圖拗出最後的成品。這不是簡單的手功課,裡面涉及瞭繪畫、幾何、物理、制圖、電腦 等科目,是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焉焉特別喜歡這門課,他像個小設計師似地先用素描畫出筆架的大致形狀,然後再根據草圖做出有角度、長度、高度標識的數據 圖,接著用軟件做出成品筆架的三維立體模型圖,最後制作出成品。環環緊扣,孩子就像在做一項偉大的工程一樣,樂在其中又學在其中。我相信這樣一堂課對孩子 的教育和影響絕對甚於讓孩子做100道奧數題。
這是Ian的整個Paper Work過程:首先是設計筆架,然後定稿畫草圖,再是繪制細化的數據圖,最後做出三維模型圖
為瞭做成這樣一個筆架,Ian做瞭許多research
這是Ian用Photoshop制圖軟件做的筆架成品三維圖,他不僅考慮到瞭筆的透視效果,還運用瞭光束
悲哀二:父母到底要孩子做怎樣的人?
還是拿“攤餅”為例,教授爸爸不遺餘力地想替孩子做出那道奧數題,卻沒選擇“幹嘛學奧數,學點你喜歡的。”教授爸爸沒有這樣做,很多媽媽也沒有這樣 做。父母們跟風似地花大筆錢的錢去讓孩子拼瞭命地“惡補”,補奧數、補英語……補來補去,學這學那,總是在“應試升學”周圍打轉轉。到最後,孩子唯一 擅長的除瞭解題還是解題。
試想,當孩子拿完畢業文憑去闖蕩世界時,面試的老板或主管問孩子:“你擅長什麼?”孩子回答:“做試題。”媽媽們覺得這樣的回答能夠得到Job Offer嗎?
我剛做完親子大講堂的視頻節目,我談到瞭個性教育和做媽媽的智慧。我認為在競爭的社會裡,孩子越跟人不同就越有競爭力。我發現我的孩子有什麼跟 別的孩子不一樣,我就去培養他那個不一樣;如果別的孩子做的事情,不適合我的孩子做,我就不強求孩子去浪費時間,去做大傢都在做的事,如奧數。
在視頻聊天中,主持人小魚媽媽還問我想把孩子造就成什麼樣的人?我認為世界變瞭,世界還會變的,到底造一個孩子就是為瞭考大學還是為瞭能夠在今後的 世界裡活的更實在。我的理念是這個孩子一定要適應不同的地方,我不是為中國造一個孩子,也不是為美國造一個孩子,是在為世界造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很有可 能,等到他長大成人,一舉手說媽媽我要去南非瞭……千萬不要封閉我們的思想,尤其對我們的孩子不能封閉,封閉瞭隻想著一件事,就想著高考,就想著 升學。當然這個很重要,這個是眼前的事,就跟我們每天回傢要做飯一樣,這是很重要的事。但做為媽媽在應付掉目前的事之外,站得再能高一點,看得再遠一點, 不要太局限於目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