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5 23:20:40
在聲明中,通過大傢的討論,一致認為,把原文鏈接放在文章的前面是對原創者的一種尊重,也方便大傢自由選擇閱讀,我就從這篇文章開始吧!
“與智者交流的三重境界”由Yurii原創
來源: 亂象,印跡
本文鏈接:與智者交流的三重境界
我喜歡的專欄作傢連嶽曾說過一句話:與智者交流的壞處在於,你會覺得自己之前的生命都白活瞭,而好處在於,你今後不必像之前那樣白活。
對此我是深有體會也深信不疑的:即便你不能由此找到更好的活法,至少也能發現自己之前竟然在浪費生命,於是會開始尋找新的方式——這就是瞭不起的進步瞭。 我總結與身邊各位堪稱“智者(聰明人)”的朋友交流的經驗,發現這樣的交流大概可以分為三重境界(雖然有標題黨的嫌疑),草草列出來,一傢之言,供大傢參 考:
第一重境界:一鱗半爪
在這一重境界,最重要的就是“敢於承認錯誤”:我們時常會與人爭論,而且大部分時候是“為爭論而爭論”,忽略瞭問題本身,在乎的並不是誰更“有道理”,誰 的想法更高明,誰的看法更全面……如果能跳出囹圄來旁觀,多半能得出不一樣的結論。可是,往往在這時候,心裡已經明白高下,面子上還掛不住,網絡上層出不 窮的“狡辯”,許多都是出於這種心理——其實,坦誠大方地承認錯誤,反而可以讓自己內心更踏實,也更容易贏得其他人的好感。
如果能夠平心靜氣地想明白自己的錯誤,並且大方承認,就進入瞭第一重境界。在這個階段,你的收獲是一鱗半爪的:對某個問題,你獲得瞭更高明的認知,再次遇到它時,你可以“出動”更高明的結論。
第二重境界:由表及裡
我喜歡的經濟學者薛兆豐曾經講過一個故事,某次他與老師辯論,這位老師忽然意識到自己錯瞭,接下來的第一句話是竟然是“你最近看的什麼書?”。薛兆豐說,他非常佩服這位老師。
這個故事我印象很深,以前是因為不懂:為什麼要“佩服”這位老師呢?幾年以後我明白瞭,印象也更加深刻:這位老師果然比常人高明:他完全不計較一城一地的 得失,不僅僅在乎一兩個論爭上的高明結論,而是把註意力集中到瞭對方觀點背後的知識結構上——學會瞭高明的思維方法,掌握瞭更高明的視角,自然就能擁有一 系列更高明的觀點。有漁在手,何愁無魚?
第三重境界:源頭活水
讀一本好書,可以收獲一種思維方式,一種新的視角,因此能夠提升(開拓)對許多問題的看法。然而,人的思想不可能隻來自一本書,智者尤其如此。如果僅僅在 乎一本書、兩本書,可能還是沒法縮小與智者的差異——有位我非常佩服的老師曾說:“我隻讀好書”!相比之下,能讀到一兩本好書,還遠遠不夠。
那麼,該怎麼縮小差距呢(至少不要擴大差距吧)?我的經驗是,不但要從他人那裡獲得具體的信息,還需要再進一層,瞭解他人獲取信息的來源,以及他們對這些 信息的甄別能力(也可以叫“品味”)。如果人傢說自己“隻讀好書”,那麼他用什麼辦法判斷書的好壞;如果人傢說自己“隻做重要的事情”,那麼他如何判斷事 情的重要程度……,掌握瞭這樣的“元”能力,就不再糾纏於一兩本好書,一兩件重要的事情,即便面對根本不熟悉的問題/領域,也不會冤枉浪費大量的時間精 力。
當然,事情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搜索新知識的能力,判斷甄別這些知識的能力,學習掌握起來,很可能是漫長而艱苦的過程(否則人人都是智者瞭),可是隻 要達到這一重境界,就如同找到瞭源泉,自然能收獲汩汩而出的活水:於是乎,“隻讀好書”、“隻做重要的事情”,也就是順理成章的結果瞭。
“三重境界”大致就是如此,比較粗陋,各重之間的界限(尤其是第二重和第三重)有時候可能並不明顯。而且,一重重境界地實踐起來,需要大量的精力和 漫長的時間,有可能讓人心生疑竇。但是我總覺得,無論身處什麼狀態、哪個階段,都不可錯失坐標感和方位感,換種說法就是:忙得不可開交不是錯,忙得沒有頭 緒才是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