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的智慧

2016-08-17 23:30:05

比如說,我認為最重要的積極主動,如果做到瞭極端,就變成瞭霸道,喜歡對別人頤指氣使,橫行跋扈。還有我提出與人相處最重要的同理心,如果做到瞭極端, 就變成瞭盲從,失去瞭自己的選擇,什麼事都沒有主見。極端的自信就成瞭自傲,極端的勇氣就成瞭愚勇,極端的胸懷就是懦弱,極端的 自省就會變成自卑。

自信、自省、勇氣、胸懷,積極、同理心六種態度都是成功的必備要素,也都是成功者需要具備的優點。但是,一旦將其中某一種態度發展到極端,優點就會立刻演變為缺點。下面的圖顯示的就是這六種成功者必須的態度,和它們發展到極端的後果:

如上圖所示,內圈代表完整、均衡的狀態,外圈代表極端、片面的行為。第一個智慧的真諦就是:我們必須用中庸的思想指導自己,把自己的態度限制在完整、均衡的范疇內,兼顧自信和自省、勇氣和胸懷、積極和同理心等各方面因素,時刻防止自己在其中某一方面有過於偏激的表現。

我看到過一個負面極端的例子:有位企業管理者建議員工讀一讀拿破侖傳記中的一則小故事。那則故事的大意是,拿破侖小時候常和同學打架,但總是輸 給對方。他下定決心,即便被打死也不服輸,並采用非常規和“自殺式”的襲擊與對手較量。結果,這種“拼命”精神終於使對方屈服瞭。這位企業管理者教導他的 員工向拿破侖學習。——在我看來,這是一種典型的極端。在拿破侖的這則故事裡,我看到的不是一個勇敢的英雄,而是一個自大、固執、不自量力的傢夥。雖然我 不是歷史學傢,但我很清楚,這樣的事例絕對不值得學習。

另外我曾經親身經歷的一個極端的測驗:公司在培訓課程中,讓十個副總裁圍成一圈,一個半小時內可以暢所欲言,惟獨不可以講公司的事情。於是,大 傢開始談論天氣、政治、體育……其間還出現瞭爭執。在熱烈的交談中,時間不知不覺就過去瞭。一個半小時後,每個副總裁都按自己心目中對其他副總裁的尊敬程 度,為他們排一個序,並把自己安插在合適的位置。排序後我們發現,倒數第一的是從頭到尾沒有講話的人,倒數第二是話最多的人。不說話的人可能有想法,但沒 有表達出來,那麼別人就會認為他沒有意見。相反,話太多的人可能有一部分話很有意義,但也講瞭許多不該講的話,這使他無法得到大傢的好評。

所以,沉默是金和口無遮攔都不可取,那麼我們怎麼達到“中庸式的智慧溝通”呢?這讓我想起瞭另一個故事:記得我剛進入蘋果公司開始我的第一份工 作時,公司裡有一位經理叫西恩,大傢都知道他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尤其在開會的時候,他得體的言辭完美地展現出他過人的才學、情商與口才,足以讓在場的 所有人欽佩不已。有一天,我鼓足勇氣去向西恩討教有效溝通的秘訣。西恩說:“我的秘訣其實很簡單:我並不總是搶著發言;當我不懂或不確定時,我的嘴閉得緊 緊的;但是,當我有好的意見時,我絕不錯過良機——如果不讓我發言,我就不讓會議結束。”我問他:“如果別人都搶著講話,你怎麼發言呢?”西恩說:“我會 先用肢體語言告訴別人:下一個該輪到我發言啦!例如,我會舉起手,發出特殊的聲響(如清嗓子聲),或者用目光要求主持人讓我發言。但是,如果其他人的確霸 占瞭所有的發言機會,我就等發言人調整呼吸時,迅速接上話頭。”我又問他:“如果你懂得不多,但是別人向你咨詢呢?”西恩說:“我會先看看有沒有比我懂得 更多的人幫我回答。如果有,我會巧妙地把回答的機會‘讓’給他;如果沒有,我會說‘我不知道,但是我會去查’,等會開完後,我一定去把問題查清楚。”跟他 的一席話讓我學到瞭很多東西——隻要把握好說話的度,選擇好說話的時機,就可以得到周圍人的尊敬,而且,別人也會從你的話語中瞭解到你是一個淵博而謙遜的 人。

講瞭這麼多例子,其實就是想告訴大傢,無論是在生活還是在工作中,我們都應當竭力避免極端,保持均衡的狀態,走中庸之路。

(2)用理智分析情景

中庸之道不但強調守誠中道,也要求我們擇善而從。

在面臨選擇時,我們先用第一個智慧避免走向極端的陷阱,然後用第二個智慧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審慎而冷靜地選擇最好的解決方案。用前面的圖來 看,第一個智慧讓我們避免瞭外面的圈,第二個智慧則是告訴我們內圈中沒有一定的答案,而應該運用理智根據情景做最佳的抉擇。這兩者的結合其實才是中庸的真 諦。所以中庸並不是取中絕對的“中點”,而隻要你保持在內圈,根據情景抉擇,都是符合中庸和這兩個智慧的。從另一個角度說,大傢不應當認為有關成功的六種 態度是非此即彼的對立關系,既不要片面強調某一種態度,也不要片面強調兩種態度之間的“中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