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理解的多個層面

2016-08-18 23:00:17

我們既然研究孔子,而孔子在《易經·系傳》上就有兩句話說道:“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以現代觀念來講,意思是人類的語言不能表達全部想要表達的思 想。現在有一門新興的課程——語意學,專門研究這個問題。聲音完全相同的一句話,在錄音機中播出,和面對面加上表情動作的說出,即使同一個聽的人,也會有 兩種不同體會與感覺。所以世界上沒有一種語言能完全表達意志與思想。而把語言變成文字,文字變成書,對思想而言,是更隔一層瞭。

我們研究孔孟思想,必須要從《論語》著手。並不是《論語》足以代表全部孔孟思想,但是必須從它著手。現在我的觀念,有許多地方很大膽的推翻瞭古人。 在我認為《論語》是不可分開的,《論語》二十篇,每篇都是一篇文章。我們手裡的書中,現在看到文句中的一圈一圈,是宋儒開始把它圈斷瞭,後來成為一條一條 的教條,這是不可以圈斷的。再說整個二十篇《論語》連起來,是一整篇文章。至少今天我個人認為是如此,也許明天我又有新認識,我自己又推翻瞭自己,也未可 知,但到今天為止,我認為是如此。

學而有何樂

現在這篇《學而》,包括瞭孔門當年教學的目的、態度、宗旨、方法等等。過去我們把它圈開來,分作一條一條讀,這是錯誤的。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三名話連起來看,照字面講,凡是中國人,無論老少,一定都知道。照古人的註解,學問是要大傢隨時練習它。“不亦說乎”,“說”是古人借用字,就是 高興的那個“悅” 字,是很高興的。假如這是很正確的註解,孔子因此便可以作聖人瞭,那我是不佩服的,連大龍峒孔子廟我也不會去瞭。講良心話,當年老師、傢長逼我們讀書時, 那情形真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苦’乎”。孔子如果照這樣講,我才佩服他是聖人,因為他太通達人情世故瞭。

至於“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是似通非通的,什麼道理呢?從一般人到公務員,凡靠薪水吃飯的,是“富不過三天,窮不過一月”,遇上瞭窮的那幾天,朋友要來傢裡吃飯,當褲子都來不及,那是痛苦萬分的事。所以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慘’乎。”絕不是不亦樂乎。

第三句話“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所謂“慍”,就文字解釋,是放在心中的怨恨,沒有發出來,在內心中有煩厭、厭惡、討厭、怨恨之感。那麼,別人不瞭解我,而我 並不在心中怨恨,這樣才算是君子。那我寧可不當君子,你對我不起,我不打你,不騙你,心裡難過一下總可以吧!這也不可以,才是君子,實在是做不到。

根據書上的字面,順著註釋來看,就是這樣講的。所以幾百年甚至千多年以來,不但是現在的年輕人對四書反感,過去的讀書人也對四書反感。因為它變成瞭宗教的教條,硬性的法律,非遵守不可。

事實上不是這麼一回事,等到真正瞭解瞭以後,就知道孔子真是聖人,一點也沒錯。

“學而時習之”,重點在時間的“時”,見習的“習”。首先要註意,孔子的全部著述講過瞭,孔子的全部思想瞭解瞭,就知道什麼叫作“學問”。普通一般 的說法,“讀書就是學問”,錯瞭。學問在儒傢的思想上,不是文學。這個解說在本篇裡就有。學問不是文學,文章好是這個人的文學好;知識淵博,是這個人的知 識淵博;至於學問,哪怕不認識一個字,也可能有學問——做人好,做事對,絕對的好,絕對的對,這就是學問。這不是我個人別出心裁的解釋,我們把整部《論 語》研究完瞭,就知道孔子講究做人做事,如何完成作一個人。

真人和假人

講到做人,我們就想到莊子也提到過這件事,《莊子》這本書把有道的人叫“真人”。唐宋以後,對神仙、得瞭道的人叫“真人”。譬如現在指南宮供奉的呂 純陽叫“呂真人 ”。如今的人聽到“真人”這個名稱,就好像帶有宗教色彩,相當於西方的上帝,中國的仙、佛一樣。實際上過去道傢所謂的“真人”,是指學問道德到瞭傢的人。 與這名詞對稱的叫假人,假人還是人,不過沒有達到做人道德的最高標準。發揮瞭“人”的最高成就,在道傢就稱之為“真人”,孔子認為這就是學,就是學而之 人。於是一個“學”字,這麼多觀念都被他包括瞭。

那麼學問從哪裡來呢?學問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識,學問是從人生經驗上來,做人做事上去體會的。這個修養不隻是在書本上念,隨時隨地的生活都是我們的 書本,都是我們的教育。所以孔子在下面說“觀過而知仁”,我們看見人傢犯瞭這個錯誤,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這個錯誤,這就是“學問”,“學問”就是這個道 理,所以他這個研究方法,隨時隨地要有思想,隨時隨地要見習,隨時隨地要有體驗,隨時隨地要能夠反省,就是學問。開始做反省時也不容易,但慢慢有瞭進步, 自有會心的興趣,就會“不亦說乎”而高興瞭。我們平日也有這個經驗,比如看到朋友做一件事,我們勸他:“不可以做呀!老兄!一定出毛病。”他不聽,你心裡 當然很難過,最後證明下來,果然你說得對,你固然替他惋惜,對於自己認識的道理,也會更進一層得到會心的微笑——“說”,不是哈哈大笑。悅者,會心的微 笑,有得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