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00:17
上面第一點所講的是學問的宗旨,隨時註重“時”和“習”,要隨時隨地學習,不是我們今天來讀四書就叫做學問,不念四書就不叫做學問,這不是它的本意。
寂寞的享受
第二點接著下來,是說做學問的人要準備一件事,就我個人研究,有個體會——真正為學問而學問,“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該做的就做,不該做的殺頭 也不幹,所謂“仁之所至,義所當然”的事,犧牲自己也做,為世為人就做瞭,為別的不來。因此為學問而學問,就準備著一生寂寞。我們看歷史——即看孔子就知 道。孔子一生是很寂寞的,現在到處給他吃冷豬頭,當年連一個“便當”也吃不到。但是他沒有積極去求富貴。怎麼知道這一套他不來呢?因為他明知當時有拿到權 位的凱能,乃至他的弟子們也要他去拿權位。因為孔子時代中國人口隻有幾百萬人,在這幾百萬人中,他有三千弟子,而且都是每一個國傢的精英,那是一股不得瞭 的力量。所以有些弟子,尤其是子路——這個軍事學的專傢,幾乎就要舉起膀子來:“老師,我們幹瞭!”那種神氣,但是孔子不來。為什麼呢?他看到,即使一個 安定的社會,文化教育沒有完成,是不能解決其他問題的。基本上解決問題是要靠思想的純正,亦即過去所謂之“德性”。因此他一生寧可窮苦,從事教育。所以做 學問要不怕寂寞、不怕淒涼。要有這個精神,這個態度,才可以談做學問。
雖然做學問可能一輩子都沒有人瞭解,但是孔子說隻要有學問,自然有知己。因此他接著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一個人在為天下國傢,千秋後代思 想著眼的時候,正是他寂寞淒涼的時候,有一個知己來瞭,那是非常高興的事情。而這個“有朋自遠方來”的“遠”字,不一定是遠方外國來的,說外國來幾個人學 中國文化,我們就樂瞭嗎?那是為瞭外匯,多賺幾個錢罷瞭。《論語》不是這個意思,他這個“遠”字是形容知己之難得。我們有句老話:“人生得一知己,死而無 憾。”任何一個人作瞭一輩子人,包括你的太太、兒女、父母在內,可不一定是你的知己,所以人能得一知己,可以死而無憾。一個人那怕轟轟烈烈做一輩子,不見 得能得一知己,完全瞭解你,尤其做學問的人更是如此,所以第二句話跟著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你不要怕沒有人知道,慢慢就有人知道,這人在遠 方,這個遠不一定是空間地區的遠。孔子的學問,是五百年以後,到漢武帝的時候才興起來,才大大的抬頭。董仲舒弘揚孔學,司馬遷撰《史記》,非常贊揚孔子, 這個時間隔得有多遠!這五百年來是非常寂寞的,這樣就懂得“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瞭。
誰來瞭解你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就是說做學問的人,乃至一輩子沒有人瞭解,也“不慍。”
“不慍”這個問題很重要瞭。“怨天尤人”這四個字我們都知道,任何人碰到艱難困苦,遭遇瞭打擊,就罵別人對不起自己,不幫自己的忙,或者如何如何,這是一般人的心理。嚴重的連對天都怨,而“慍”就包括瞭“怨天尤人”。
人能夠真正做到瞭為學問而學問,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問自己,為什麼我站不起來?為什麼我沒有達到這個目的?是自己的學問、修養、做法種種的問 題。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內心裡並不蘊藏怨天尤人的念頭。拿現在的觀念說,這種心理是絕對健康的心理,這樣才是君子。君子才夠得上做學問,夠得上學習人生之 道,拿現代的新觀念來講,就是講究人生哲學的開始。
再說,連貫這三句話的意義來說明讀書作學問的修養,自始至終,無非要先能自得其樂,然後才能“後天下之樂而樂”。所以這三句話的重點,在於中間一句 的“不亦樂乎”。我們現在不妨引用明代陳眉公的話,作為參考:“如何是獨樂樂?曰:無事此靜坐,一日是兩日。如何是與人樂樂?曰: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 書。如何是眾樂樂?曰:此中空洞原無物,何止容卿數百人。”有此胸襟,有此氣度,也自然可以做到“人不知而不慍”瞭。不然,知識愈多,地位愈高,既不能忘 形得意,也不能忘形失意,那便成為“直到天門最高處,不能容物隻容身”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