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04:59
而我們大多是獨生子女,一旦自己把錢借給瞭我們的同學朋友後,當我們自己也面對類似問題時,我們自己就會捉襟見肘。而現在很多人還欠著銀行一屁股債。
因次,我們未來很難從我們同齡的友人那裡借到足夠的資金來面對突發事件。
從以上三點來看,我們現在在財務上最好增加儲蓄,減少負債。而我們很多年輕人恰恰作出瞭相反的動作,這將增加未來的個人以及傢庭的風險。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們這一代獨生子女將要面對的是非常嚴峻的未來,將來我們對於父母和子女承擔著相當大的責任和壓力。
而為什麼現在我們還在為自己的一點點所謂買房的安全感大動肝火?有誰願意看到自己的父母生病時無錢醫治?有誰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這比起我們現在個人的一點點感覺重要的多,因為那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
要買房子,隻要有錢,什麼時候都能買,隨便挑;但是父母和孩子都是我們的唯一。
我記得在我讀小學的時候,經常和我媽媽去市百一店,那裡的電子遊戲櫃臺前經常有不少和我差不多大的孩子在玩遊戲機,當時還是任天堂紅白機,玩那個魂 鬥羅,很多人都很喜歡,我也經常在旁邊看。但是遊戲機價格很貴,我記得好像要500至600元。我記得有一次有一個孩子坐在遊戲機櫃臺的地上嚎陶大哭,因 為父母無法給他買遊戲機,
而他非要買,因為他太喜歡瞭。
我想,對於他這樣年紀的孩子而言,一臺遊戲機確實是天大的事,但是我相信,當他長大瞭以後,會覺得這完全是一個無所謂的東西。即使要玩遊戲機,現在的PSP比當時的遊戲機好玩多瞭。這就是認知的局限性。
我想,我們現在很多人就像那個小孩子一樣,在我們現在二三十歲的年紀,覺得好像一套房子是天大的事情,但是我相信再過10到20年,當我們經歷過風雨後,我們會明白我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回首看我們當時的選擇和表現,會發現那是多麼的無知。
看看歷史也一樣,曾經誰願意嫁給“右派”?都想嫁給那些“根紅苗正“的,現在呢?曾經結婚要買的4大件,現在還有誰會在乎?
希望我們這一代年輕人能夠認清形勢,懂得趨利避害,懂得輕重和取舍,不要為瞭眼前的利益而犧牲長遠的發展。
聽一位剛結婚的上海男士說,如今身邊好多適婚年齡的情侶之所以還未結婚,主要原因是婚房尚未解決。以目前北京、上海的房價,絕大多數30歲以下的情 侶若想完全自食其力地付完首付,再支付每月按揭,就算勒緊褲帶每天喝西北風過活,也不一定付得起。而看上去似乎大多數中國人又不願意在租來的房子裡成婚, 於是就愁壞瞭一批人。對適婚女士來說,如果喜歡的人沒有婚房,而有婚房的自己又不喜歡,那麼是該嫁給喜歡的人還是喜歡的房子呢?
大概是被上兩代人的貧窮經歷嚇怕瞭,這一代中國年輕人的首要任務就是確保自己食宿無憂,具體物化為:小兩口有一套兩室一廳的房子,除瞭每月付的按揭 外,還能剩有供傢庭吃喝玩樂的餘款。這即使是在歐美發達國傢,都算是高標準嚴要求瞭。而最讓人擔憂的是,“人格獨立”這項應該算是基本的素質要求卻被忽略 瞭,父母為孩子準備婚房成瞭大勢所趨。可見相比居者有其屋,一對年輕人的行為與意識獨立不算什麼。這應該是一種文明的恥辱吧。
在愛丁堡我在一對年輕情侶的傢裡借宿過。男士是劍橋天文學碩士畢業,在一傢公司當技術人員;女士還在讀碩士,在一傢甜品店打零工。他們用每月收入的 三分之一租瞭一間一房一廳的房子,午餐常常吃女士從店裡帶回來的工作福利——免費甜點。雖然沒什麼存款,女孩一年還是能有一兩次跟隨男士出差的旅行。我對 比著中國相似人群的經濟狀況算過一筆賬,發現如果選擇租房的話,中國大城市同樣教育水平的情侶的生活水平一點兒不比他們差,甚至更好。因為人工便宜,中國 白領可以花很少的錢雇用鐘點工。
買 瞭房子的情侶也有問題。有對傢底殷實的情侶在上海和南京分別買瞭房子,因為男方先是在上海工作,後又被派駐南京工作。而現在的矛盾是兩人長期過著分居生 活,女方說什麼也不願去南京生活,理由是不想辭去現在安逸穩定的工作,以致鬧到分手邊緣。比起這對小情侶,那些跟隨著愛人經常跨國大搬傢的人好像要得少多 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