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04:59
眼下的中國應該是矯枉必先過正的時期,從什麼都沒有,變成什麼都想有,至少別人有的我都得有。由這種泛濫的欲望引發的煩惱實在很難讓人同情,甚至令人生厭,就像討厭那些紛紛登上富人榜還在說房價不高的房產開發商一樣。
我相信,《你要的太多》這篇文章在眾多因為婚房而不能結合的80後的心裡都撒瞭鹽。
房子對絕大部分中國人來說,意味著安全感,也意味著生活品質。
我 三年前在傢裡的支持下,在上海市中心買下一套兩室一廳的房子。雖然我因此每個月背上3K多的貸款,取消瞭所有的長途旅行計劃,減少瞭外出就餐的次數以及更 新衣服的頻率,但是有瞭房子,我覺得心裡很踏實。更有甚者,因為我有房子,我的父母已經多次跟我提及我鄰居傢的兒子想追我。
我不覺得對生活體驗如此重要的房子應該是件奢侈品,至少對我來說不是。因為在可見的未來,我需要為我的父母的醫療存錢,即便他們已經有瞭上海的醫 保;我需要為孩子的教育存錢,即便到時候可能已經普及瞭高中;我需要為自己的學業深造存錢,而現在稍微有點名的MBA,沒有十多萬是不可能下來的。
面對如此多的剛性需求以及不確定的職業前景,如果我在結婚的時候沒有自己的房子,我覺得我的生活就是顛沛流離的。
我可以接受雙方一起買房子付貸款,我也可以接受我來出房子如果對方足夠讓我傾心,但是如果我們都沒有能力解決房子問題,那麼,親愛的,我們隻能分手瞭。不要怪我狠心,要怪生活太殘酷。
讀者:Maggie Qiu
作者:Peter Tang 來源:FT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