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0 18:28:45
上帝不允許孩子永遠記住父母入骨的愛,那將使他們無法成長;也不允許父母永遠記住自己對兒女所作的犧牲,那將使老人陷於期待回報的自憐陷阱。孩子,隻是哀樂中年的眼前歡。
我寫瞭幾篇文章,請幾位年輕朋友看,他們隻瞟瞭一眼,就下斷語說:“這是寫給老年人看的,等我老瞭再看!”使我沮喪。因為,我恰恰是寫給年輕朋友看的。如果你有幸或不幸,活到我這麼老,你已沒有時間再看瞭,你隻有時間去懊惱。
在蘇聯瓦解前,流行一個故事,國會為瞭改善監獄或是改善學校,發生激烈爭辯。學校的重要,天下皆知;監獄是囚禁罪人的地方,粗陋一點,也沒關系。可是,就在表決的前一刻,一位有前瞻性的議員說瞭一句話,竟扭轉全局,全體通過改善監獄。
那句話是“你們這輩子還可能進學校嗎?”--看不懂這則幽默的讀者先生有福瞭,你們已遠離巫蠱恐怖。在這則幽默中,這位有前瞻性的議員提醒大傢:
“你將來不可能再進學校,但你卻有可能再進監獄!”這正是我寫這幾篇文章的原因。年輕朋友一定要弄清楚,我不是為已老的人呼籲,而是希望現在年紀還輕的朋友瞭解,如果你沒有英年早逝,那麼,恐怕你一定非老不可。
開宗明義,我建議初為人父母的青年,最好把傳統文化中“養兒防老”的預期心理,連根拔除,僅隻口頭瀟灑沒有用,必須有深刻的自然心態。並不是 說接受兒女的禮物或回饋是罪惡的,而是要瞭解,那是不容易辦到的,兒女有自己的兒女要撫養,有自己的世界要面對,無法照顧周全。而且,愛是下傾的,除瞭儒 傢聖人系統逆天行事,用“郭巨埋兒”慘劇煽動滅倫。正常情形,人,愛子女多於愛父母。
然而當父母的也不必莊嚴得像雕像一樣,宣傳說:“養兒育女是一種責任!”把互助的溫暖,弄得冷如鋼板。如果有一天,孩子忽然瞪大眼睛警告老 頭:“你有責任供我大學畢業!”世界一定化成冰川。如果也有一天,父母把成年的子女趕出大門,拍拍巴掌說:“我的責任已瞭,你永遠不要回來!”或是有一 天,成年兒女揚長而去,以後見面若不相識,那時候我們恐怕已沒有老人問題瞭,而隻剩下豺狼問題。
人類有一種特殊感情,那是大自然特別賜給的一種基因,使親子之間產生長久關懷。責任有時而盡,關懷綿延無窮。
把親情放在適當的位置上,雙方都不致失落。人到中年,親情的互動,是階段性的幸福,不要賦予它太嚴肅的意義,也不要把它看得無足輕重。上帝不 允許孩子永遠記住父母入骨的愛,那將使他們無法成長;也不允許父母永遠記住自己對兒女所作的犧牲,那將使老人陷於期待回報的自憐。而且,事實上,孩子早已 經用兒語、用擁抱、用一聲“媽媽,我好愛你啊!”一聲“爸爸,我要嫁一個像爸爸這樣的好丈夫!”完全回報瞭!是的,完全回報瞭。孩子,隻是哀樂中年的眼前 歡。
曾經擁有眼前歡、並珍惜眼前歡的人,老境要快樂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