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0 18:30:57
四
1萬小時是成功的普遍定律嗎?如果仔細探究,在每個取得偉大成就者背後,我們能否發現一個類似於密歇根大學計算機中心這樣的特殊練習機會?
讓我們再用例子來測試下。為瞭更簡單化,我們挑選那些盡可能熟悉的例子,比如披頭士,有史以來最著名的搖滾樂隊。
披頭士——約翰·列儂,保羅·麥卡特尼,喬治·哈裡森和林格·斯塔爾——於1964年2月來到美國,開始瞭後來被稱為“英國入侵”的美國音樂時期,他們發瞭一系列熱門專輯,改變瞭流行音樂風潮。
同我們的目的相關,關於披頭士的第一個有趣問題是,當他們登陸美國時,他們已經瞭成立多久。列儂和麥卡特尼在1957年第一次合作,登陸美國前已經 攜手7年。(順便提一下,從那時到他們取得富有爭議的偉大藝術成就——《佩珀中士的孤獨之心俱樂部樂隊》、《白色專輯》——間隔瞭十年。)如果你仔細審視 那些年的準備期,你會發現一段非常類似於比爾·喬伊和世界級提琴傢的經歷。1960年,當他們還是一個掙紮中的高中搖滾樂隊時,他們接到邀請,去德國漢堡 演出。
“那個年代,漢堡還沒有搖滾樂俱樂部。”PhilipNorman,披頭士傳記《Shout!》的作者說,“有個與眾不同的俱樂部老板名叫佈魯諾, 此前是個露天遊樂場演出主持人。他想到一個主意,引入搖滾樂隊在不同的俱樂部演出。他們制定瞭個公式。那就是大型的不中斷演出,一小時接一小時。樂隊要不 停演奏以抓住流動的人群。在美國紅燈區,你可以管它叫不間斷脫衣舞表演。”
“許多在漢堡演出的樂隊來自利物浦,”Norman繼續說。“這是巧合。佈魯諾到倫敦去找樂隊,他恰好在倫敦的蘇活區碰到一個剛巧前去倫敦的利物浦 企業傢。於是後者就安排送去一些樂隊。聯系就是這樣建立起來的。漸漸,除瞭佈魯諾,披頭士還和其他俱樂部老板有瞭聯系。他們不斷回去演出,因為他們能得到 很多的酒和很多的姑娘。”
漢堡為何如此特殊?並不是因為它付錢慷慨,或者那兒的音響效果一級棒,事實上都不是。或者那裡的觀眾特別有鑒賞力嗎?不,漢堡毫無特殊之處,除瞭在那兒的期間,樂隊被迫以大量時間來演出。
約翰·列儂在樂隊解散後的一次采訪中,談到瞭樂隊在漢堡因陀羅脫衣舞俱樂部的演出(註:“因陀羅”是印度神話中司雷雨與戰爭的主神,被這個脫衣舞俱樂部用做自己的名字):
“我們變得更好也更自信。如果沒有整夜的演出,我們做不到這一點。在國外演出就這點好。我們必須更努力,把我們的心和靈魂都放到音樂裡,惟有如此才 能出頭。在利物浦,我們每次隻需要演一個小時,我們於是隻演奏我們最好的曲目,每次都是同樣的歌。而在漢堡,我們每天要演8小時,這樣我們不得不尋找新的 演出方式。”
8小時?
PeteBest,披頭士當時的鼓手說:“每當我們演出的消息傳出,俱樂部裡就人潮洶湧。我們一周要演七個晚上。開始的時候我們不停地演到12點半俱樂部打烊。後來當我們的音樂更好時,經常要演到凌晨兩點人群才肯散去。”
一周七天?
1960年到1962年末,披頭士到漢堡去瞭五次。第一次,他們演瞭106晚,每晚五個小時以上。第二次,他們演出92次。第三次,他們演出 48次,在臺上待瞭172個小時。最後兩次漢堡之行在1962年11月和12月,一共是90個小時的演出。加起來,他們在一年半的時間內演出瞭270晚。 到他們1964年一鳴驚人時,他們大概現場演出瞭12000小時。你知道這個數字有多麼驚人嗎?今天的很多樂隊,整個職業生涯也沒有演出過12000小 時。
漢堡這個風格混雜的熔爐也是讓披頭士與眾不同的原因之一。“剛到那兒時,他們的舞臺演出並不精彩,但回來時已經非常棒瞭。”Norman說,“他們被迫學會瞭很多東西。在此之前他們根本沒有臺風,但當他們歸來時,他們已經跟所有人不同瞭。它造就瞭他們。”
五
如果我們把披頭士、比爾·喬伊和比爾·蓋茨放到一起考慮,我想我們能拼出一條更完整的成功路徑。毫無疑問,喬伊、蓋茨和披頭士都有過人天賦。列儂和麥卡特尼擁有的音樂才華百年一遇。
但是真正讓他們與眾不同的不是他們的過人天賦,而是他們的過人機遇。非常幸運也非常隨機的,披頭士被邀請到漢堡演出。沒有漢堡這段經歷,披頭士可能 會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我非常走運。”比爾·蓋茨在我們的采訪開始就說。這並不是說他不聰明,或者他不是一個傑出的企業傢。這隻意味著,他明白能夠在 1968年進入湖濱公學是多麼走運,在那裡他十幾歲就接觸到瞭計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