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0 18:32:25
4.暗示效應
所謂“暗示效應”,即是用含蓄的、間接的方式對別人的心理和行為施加影響,從而使被暗示者不自覺地按照暗示者的意願行動……此稱之為“暗示效應”。少年兒童較XXXXX更易於接受暗示。在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語言暗示、動作暗示,表情暗示、自我暗示等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語言暗示——積極的語言能使人產生積極的情緒,改變消極的心態,因而教師可以有意識地用“你真聰明”“你一定行”等語言為孩子打氣,還可以讓學生之間相互鼓勵,比如:
領:我很棒!( X X ) 眾:你很棒!( X X )
領:你也行! ( XX X ) 眾:我也行! ( XX X )
動作暗示——音樂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藝術,低段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情緒、思想內涵更不容易把握,這時候動作暗示就顯得尤為重要瞭。教師能用肢體動作暗示學生,使學生更快地理解音樂作品。例如在表現音樂情緒方面,教師可以用左右輕輕擺動身體來表示輕柔舒展的音樂,用小幅度的點頭來表示歡快活潑的音樂。
表情暗示——小學低段音樂教學中有許多的表演環節,包括唱歌表演、律動表演、樂器表演,形式上又包括集體表演、小組表演、個人表演等。在這些環節中教師就要充分發揮表情暗示的作用。當學生在表演時,教師如果是微笑的註視著他們,那麼對學生來說就是一種莫大的鼓勵,他們能看到老師眼裡的肯定和贊許。而在對學生音準的訓練過程中,可運用柯達伊手勢的動作暗示,讓學生對抽象的音高有比較直觀的理解。有一個班在學習歌曲《可愛的羊群》的第三句“水草豐盛羊兒壯”時,總是把最後一個音“5”漏掉。所以當唱到這幾小節時我就用手勢作出旋律高低的走向,到瞭最後一個音“5”時,我的手向上一帶,學生的自然的就唱到位瞭,幾遍之後便能完全掌握。
自我暗示——教師還要教育學生學會自我暗示,使學生在音樂學習體驗中更好的發揮自主性。有的學生每當遇上聽辨練習就會有“慘瞭!慘瞭!”“好難啊!”等自我暗示,在學習上維持著焦慮狀態,從而幹擾正常水平發揮。這種思維習慣一旦形成就會嚴重阻礙教學的效果。所以教師要讓學生學會積極的自我暗示,想著自己一定能一定做的到。
另外教師的課堂展示也是一個客觀實在的態度暗示,具體體現在教師的精神狀態以及對音樂作品表現的投入程度上。
5.安慰劑效應
所謂安慰劑,是指既無藥效、又無毒副作用的中性物質構成的、形似藥的制劑。安慰劑多由葡萄糖、淀粉等無藥理作用的惰性物質構成。安慰劑對那些渴求治療、對醫務人員充分信任的病人能產生良好的積極反應,出現希望達到的藥效,這種反應就稱為安慰劑效應。使用安慰劑時容易出現相應的心理和生理反應的人,稱為“安慰劑反應者”。這種人的特點是:好與人交往、有依賴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經常註意自身的各種生理變化和不適感,有疑病傾向和神經質。
6.巴納姆效應(暗示效應)
朋友一次問我世界上什麼事最難。我說掙錢最難,他搖頭。哥德巴赫猜想?他又搖頭。我說我放棄,你告訴我吧。他神秘兮兮地說是認識你自己。的確,那些富於思想的哲學傢們也都這麼說。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這些問題從古希臘開始,人們就開始問自己,然而都沒有得出令人滿意的結果。
然而,即便如此,人從來沒有停止過對自我的追尋。
正因為如此,人常常迷失在自我當中,很容易受到周圍信息的暗示,並把他人的言行作為自己行動的參照,從眾心理便是典型的證明。
其實,人在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受到他人的影響和暗示。比如,在公共汽車上,你會發現 這樣一種現象:一個人張大嘴打瞭個哈欠,他周圍會有幾個人也忍不住打起瞭哈欠。有些人不打哈欠是因為他們受暗示性不強。哪些人受暗示性強呢?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測試檢查出來。
讓一個人水平伸出雙手,掌心朝上,閉上雙眼。告訴他現在他的左手上系瞭一個氫氣球,並且不斷向上飄;他的右手上綁瞭一塊大石頭,向下墜。三分鐘以後,看他雙手之間的差距,距離越大,則暗示性越強。
認識自己,心理學上叫自我知覺,是個人瞭解自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更容易受到來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自我知覺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