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0 18:31:52
印象系列有段時間沒有更新瞭,今天的信息量可能會多一點,從前面的兩會開始吧:
一些觀點:
如何不含淚
本周,含淚逼問教育官員的大專女孩持續獲得眾人的關註。女孩子向教育廳官員的追問:“難道大專生連去農村當教師都這麼難嗎?為何當初要培養那麼多大專生?”發問很尖銳,也很無奈。對此,教育官員回應:有些校長和教育官員太糊塗,人才觀扭曲。但細想一下,這僅僅是“人才觀扭曲”造成的結果嗎?我們知道,在就業市場,大專生其實一直以來就處於尷尬地位。在經濟危機陰雲不散,本科生、研究生都過剩的當下,我們是不是應該給年青人更多的工作希望、更多的機會呢?需要追問還有這一句:“為何當初要培養那麼多大專生?”如果一個傢庭拿出多年積蓄供孩子上完大專,最後結局還是待業,那這樣的教育體制是不是有問題?
教育體制有問題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瞭,不信且看劉道玉先生的“徹底整頓高等教育十意見書”,條條都指出問題要害,建議教育部的官員人手一份,認真反思。
不過建議歸建議,聽不聽就由不得我們瞭。由不得我們的事還有大張旗鼓的“教育部教學評估活動”,盡管全國各大高校怨聲載道,教育部還是一意孤行,真是執著有加。而近日,兩會代表終於痛痛快快的表達瞭一次民聲民怨:“教育部評估把高校害慘瞭”。憤怒的產業一個多星期的光景,北外女“香奈兒”從默默無聞到“天下誰人不識君”,最大的助推劑, 來自於成千上萬網民的憤怒。就這一點上來說,她所批判的教育部非常的成功,因為教育部不僅成功洗掉瞭中國學生傢長的口袋,還洗掉瞭中國學生的腦袋。翻開中 國互聯網的發展史,“憤怒”簡直就是“一路上有你”,以至於發展到現在,憤怒甚至成為瞭一種產業。20多年前,龍應臺以一篇《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開 始以野火姿態燃燒臺灣,20多年後,我們該燎原的火星都沒有見到,反而在另外的地方展示前所未有的憤怒。憤怒的確可以成為一種力量,但是如果在憤怒之前, 一不分真假,二不問是非,三不析厲害,那麼這種憤怒就隻會像抵制日貨法貨時一樣,變成一種被利用的盲從。滑稽的是,有時候,你憤怒的對象,下一次說不定還 會利用你的憤怒。你的確應該憤怒,對輕慢你欺負你的官大爺憤怒,對總是蒙你的所謂民族品牌憤怒,對你亂扔垃圾的鄰居憤怒,對總是敢怒不敢言的你自己憤怒,隻有如此,那剛剛結束的兩場嘉年華上,才不會聽不到跟你有關的憤怒。
挑戰行業潛規則?
華麗的“3·15”晚會昨晚再次降臨。本年度消費者權益保護日主題為“消費與發展”,中消協將維權重點選定為“挑戰行業潛規則”。對此,有評論直接指出“挑戰行業潛規則實際是個偽問題”, 道理很簡單,“潛規則”是從未得到政府和公眾認可的規則,規則既然難行,潛規則自然應運而生。作為維權機構,中消協對潛規則本來就難以監督,也難以發力, 現在將它祭出來,無疑是用一個“具有實際指向的偽問題”轉移視線。要知道,如果正常規則已很完善,而政府部門又嚴格依規則辦事,那麼潛規則又何處寄生?面對防不勝防的“360行潛規則”與不斷冒出來的“化學知識”,如果修煉不成鑒定專傢,那麼許多時候,你能做的隻剩下等待。華麗的3·15除瞭帶來觸目驚心的“無間道式調查”和新的不安全感,留下的就隻有揭露的快感。【肉食女】來自日本的一個新詞,用於形容那些主動追求男性的女性,這類女性多為白領,她們雖閱人無數,卻仍待字閨閣,一旦看見中意男性,會如餓虎撲食一樣主動 表達愛意,且完全不顧旁觀者詫異目光。與“肉食女”相對的新詞為“草食男”,特指那些個性被動、生性慵懶、不願承擔責任並畏懼受傷之類的男性。“食草男” 與“宅男”近似卻不一樣。“宅男”宅在宅裡,“食草男”宅在內心深處。
一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