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不驚人死不休(186)偉大的思想都有“毒”的
2016-09-26 11:02:27
心理:
有多少好姑娘和那個渣男,糾纏不清,你要是問她你為什麼不離開呢,她會說我投入太多瞭!再問她,如果回到當年你還會跟他在一起嗎?這回說打死也不會。好瞭,結論就來瞭,那你為什麼現在還不離開呢?道理是一樣的,愚蠢往往不是因為智商而是因為存量。有一種抑鬱癥的表現是這樣的,表面幽默風趣,內心隱藏悲傷。表面上就像盛開的鮮花,扒開瞭卻是腐朽的枝幹。每天就像帶著面具活在一個世界,隻在獨處的一刻回到瞭真實的人生。卻又有多少人能理解這種悲傷?『微笑抑鬱癥』是抑鬱癥的其中一種表現,在抑鬱的心境上帶上微笑的面具。隱匿性更強,治療介入更難,因而危害更大。“微笑抑鬱癥”隻有停止瞭微笑,真正走進內心,面對自己的不完美,也許才能真正的獲得重生。上癮說到底就是大腦的獎勵系統出現瞭問題。通俗一點,在你頻繁接觸某物並得到快感的時候,大腦會開始分泌更多的『多巴胺』,而因為『乙酰膽堿』的關系,當前階段的行為很容易被判斷為學習行為。越學習越快樂,每重復一次就鞏固一次,久而久之,『這種行為是一種愉快的體驗』就被身體深深的牢記瞭。上癮之後,更難解除的是『心癮』。大腦因為特定場景的記憶,無法忘懷成癮之後給他們帶來的快感。即使體內已經清除瞭上癮毒物,也會因特定場景的條件反射,而產生再獲得那種快感的沖動。因此,戒除心癮需要更頑強的毅力和決心。贊賞和諂媚的區別那很容易識別出來,贊賞是出於真誠,而諂媚是虛偽的。一個出於由衷,一個出於嘴裡。一個是不自私的,一個是自私的。一個是為人們所欽佩的,一個是令人不恥而摒棄的。一旦你意識到,所有能改變你人生的工作、生活和機會,都意味著某種底層核心能力的提升,而這種底層核心能力處處有練習機會,你就幾乎能在所有的白天工作裡找到修煉這個能力的機會。在下班培養夢想,在工作中練夢想——這會讓技能發展更快。印度人一度飽受眼鏡蛇肆虐的痛苦。為此,英國總督頒佈瞭一項法令:向當局提交一條死蛇可以獲得一盧比的獎勵。於是印度人開始大規模飼養眼鏡蛇,換取英國政府的獎勵,而蛇災卻完全沒有得到緩解。經濟學界將這一現象稱為“眼鏡蛇效應”。一百次中有九十九次,沒有人會為瞭任何一樁事情來批評他自己,無論錯誤到何種程度。批評是沒有用的,因它使人增加一層防禦,而且竭力地替自己辯護。批評也是危險的,它會傷害瞭一個人的自尊和自重的感覺,並激起他的反抗。——卡耐基心理學上,有個自利偏誤。意思是說,我們的認知,是天然錯誤的。當我們看別人時,會把對方的成功,歸為環境因素。會把對方的失敗,歸結到他自身。當我們看自己時,會把自己的成功,歸結為自己的天賦與努力。會把自己的失敗,歸結為他人或環境因素。評人苛,待已寬。這個就是天性。人們會為瞭取得同情、註意和一種“自重感”而故意裝病。人可能真的會發瘋,為的是要在瘋狂的幻境中,尋找冷酷的現實世界上所得不到的自重感。許多精神錯亂的人,在他瘋癲中找到瞭真實世界中所無法獲得的自重感。解決的辦法是在他們還沒有瘋癲之前給予他們需要的贊賞和鼓勵。
教育: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真正讓人變好的選擇,過程都不會很舒服。學習新知的過程要不斷挑戰思維定勢,改變既有的過程要克服自然慣性的力量。可當你真的紮實走過這條路,你會發現正是它們賦予瞭你觸摸更廣闊更新鮮的世界的可能。——豆豆在該學習的時候,好好學習,以免父母需要到處求人;在該努力的時候,好好努力,以免生活裡處處需要倚仗。畢竟,求助能解一時之困,卻無法真正改變處境,隻有自己擁有的能力,才是活得硬氣的資本。越是不求上進的父母,越是不肯接受孩子普通的現實。越是不堪之人,對他人的要求就越是苛刻。與其望子成龍,莫不如爹媽先自己站起來,放棄混吃等死的觀念,放棄對孩子市恩挾報的惡劣行為。為父母者,先愛自己,閑時讀讀書,孩子自然耳濡目染。忙時多努力,孩子自然上進。讀點心理學,就會知道孩子的青春成長,充滿瞭驚濤駭浪。在傢裡,子女可以有各種缺點,犯各種錯誤,父母最終都是寬容的。你再錯,你不聰明,你傻,你不上進,但都是自己的孩子,父母真是要管到底的。企業則不可能是這樣的。公司本質上是一個追求利潤的機器,每一個員工都是這部機器上的零件,零件一旦不合用就隨時都可能被置換——這就是現代企業的真相。公司不是傢,不要相信什麼溫暖的企業文化。公司裡的溫暖是有成本的,是需要回報的。 對公司來說,這是務實。高中被老師冤枉作弊,怎麼解釋都沒有辦法。老師叫傢長來接人,爸爸在辦公室裡挨訓,我站在墻角,爸爸偷偷比劃瞭一個耶。從辦公室出來的時候爸爸第一句話就是餓不餓,咱下館子去,爸相信你,當時眼淚就下來瞭!——@子小大可十具如果您不能教會孩子如何辨明世事,尋找生活之道;如果您不能教會孩子如何知人識人,找到人生伴侶。那麼,您起碼應該做到教會孩子獨立,頭腦上的獨立,經濟上的獨立,依仗自己的能力在這個變化莫測的世界上存活下去。不需要依靠某個人,依靠某個組織,把自己的命運寄托在別人手裡。唯有這樣,一個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不因為某件事的得失而左右生活,也不因為某個人的來去而改變人生。如果這一點也做不到,您起碼可以把您的手從孩子的人生裡縮回來,別總想著去擺佈,別總想著去擺弄。——和菜頭真正的學習並不是像守財奴積攢財富那樣積累知識,而是要像磨煉自己的賺錢能力那樣修煉見微知著、見此知彼的洞察力。——何帆中國人的能力,其實是很強的。就是有個弱勢心理的結,解不開。打小傢居教育,隻要求乖巧、聽話,服從,不鼓勵他們表達自我要求。學校教育又是以老師為主,這就養成瞭中國人一種極為被動的性格,沒有學會表達自我。凡事聽別人的,更不懂得如何維護權益。這些孩子進入社會,就會持一種期待之心——期待別人的肯定,期待著社會給自己一個公平。但正如索羅斯所說,他在孩子時代,就發現這世界的規則,是主動者掌控一切。沒有主動能力的人,就會遭受到嚴重的心理挫折。歸根結底一切人際交往的紐帶,不管是婚姻還是友誼,都是交談,而交談須有一個共同的基礎。如果雙方的文化教養迥異,那唯一可能的共同基礎隻能建立在最低的層面上。——王爾德《自深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