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0 11:01:39
從前有個廟,廟裡有個小和尚,小和尚問老和尚,你在看什麼啊,老和尚說:……
我絕大多數文章發在閱讀,一是懶、二是和閱讀相惜。閱讀呢有個閱讀讀書思文群,大約都是讀者和讀書愛好者,我在裡面是“德叔”“德爺”;閱讀思文裡有個新版塊,叫“解憂雜貨鋪”,下邊有我一個小欄目叫“德爺的板子”。解憂雜貨鋪可以匿名提問聊天,我可以拿著板子拍,各取所需。為什麼有這個欄目呢?我絕大多數文章發表在閱讀……
網絡上的名字還需要進一步的匿名,這既是個好笑的事情,又是個可怖的現象。早幾年,人對網絡的定義是虛擬的、非自我的狀態,反正沒把網絡上的“我”太當回事,可勁兒玩唄;才沒過幾年,虛擬已經現實,甚至屬於增強的“虛擬現實”,網絡上的聊天,也開始匿名瞭,約摸著人已經把網絡上的“我”當做自我的一部分瞭。
“解憂雜貨鋪”第一次開張,熱鬧非凡,問者踴躍,答者過癮,不管別人咋地,我是板子不離手,一板子一板子的拍下去,怎一個爽字瞭得。不過有趣的事情也同樣在,有些人匿名瞭也提瞭問題,還需要你進一步的追問,才能“撥草見蛇”;有些問題直接詳細,文字組織停當,貌似有備而來,心有其惑已久;有些就算匿名瞭,還是要說“我替一個朋友問”,“我的一個朋友……”,要麼是真閨蜜鐵哥們,要麼這個朋友八九不離十是他/她自己……
忘瞭“我”匿瞭“名”,貌似人都理性清晰、有序完整、謙恭虛心。是因為沒瞭“我”才把自己看得清楚?還是匿瞭名,旁觀的你就看自己更全面?連網絡上的你,你都認為是你自己的一部分,那這個匿瞭名的就不是你瞭?這個“我”到底是有多可怕,你自己都不敢多看兩眼,除非自己不是自己,才敢小心翼翼的偷瞄幾下?還是怕痛怕苦,不如旁觀,像參觀外科手術,看著血淋淋,卻不是自己的痛,甚而有點快感和真正明白?
“問題的答案在問題裡”,這屬於我繞軲轆語錄裡的經典。人這東西,奇妙的很呢,自己有什麼問題自己清楚的很。你說“我是怎麼瞭”,那基本你就是有問題瞭。甚至你都知道答案是甚,但無非是動不瞭刀子、邁不開腿,看似是怕“我”,其實是厭棄“我”。
其實道理就那麼多,解決技巧和方法也不難找,自己的疑惑自己也知道。一個“我”橫在那,連問題都不敢提瞭,總是閃爍其詞、鏡花水月。你那麼渴望的擁有“我”,閃耀屬於自己的光,卻在每一個問題裡選擇匿名和旁觀,這不是心理問題,這純屬逃避和免責。換句爛大街的話,“你可以擁有性格,你也可以在任何時刻拿性格說事,那你就必須承擔性格帶來的結果。”
我們哀嘆我們懂得那麼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自己的人生。骨子裡卻是,你壓根不是讓“我”懂得這個道理,你選擇的人生大半都是在“匿名”裡活著。你拒絕改變的原因無非是:過去的經歷讓你如今無法改變,看不清的未來讓你不知道方向,知道瞭方向卻不懂得開始,我的性格總是讓我無法成功,你們不是我你們的方法不行……反正裡外裡,忘“我”忘的徹底,卻因為厭惡自己厭惡的寢食難安。卻忘瞭,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每一個人都是“人”,隻要那個“我”真的在。
現在的“我”要什麼,現在的“我”怎麼樣才能覺得快樂和愉悅,還盡量不要在明天充滿悔意和自責,這樣的話不算問題,隻算答案。旁觀誰的人生,自己都是過客,李白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東坡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多少還隻是慨嘆渺小的“我”,隻是旅行罷瞭,你倒好,連自己的旅行都旁觀。
你既然能在網絡和現實裡無縫切換,還能隨時的旁觀別人的生活,有空瞭幹嘛不把自己拆拆零件、好好掛起來晾曬,然後擦擦新、上點油重新組裝一下,不再“匿名”活著?不旁觀自己,對自己像對待仇人般的穩準狠,下得瞭手動得瞭刀。真那一天明白,除瞭你自己對自己過於在意之外,沒誰那麼費心記得你是什麼東西時,或許你會選擇不再“匿名”的活著。
閱讀讀書呢有個閱讀讀書思文群,思文群呢有個“解憂雜貨鋪”,“解憂雜貨鋪”呢有個“德爺的板子”,近期手癢,殘虐成性,來來來,賞你幾板子!
另:匿名提問我不反對,但回答提問還匿名,這樣的我也拍板子,回答問題都沒有“我”,都免責,你也別回答問題瞭吧。否則誤人誤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