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07 11:00:44
但是如果沒有一個標準用來作區分,沒有一個標準供我們參考,我們就無法擁有安全感的做出選擇。我們害怕做出令自己後悔、對自己不好、會出現危險的選擇,所以我們制定瞭各種各樣的規則和標準,從而供我們作為準繩。
但問題又出現瞭,因為評判的標準太多,甚至幾乎每一個人的評判標準都不一樣,所以你會感到無所適從,你也無法確定哪一個選擇對你更好,所以你就停留在瞭長久的猶豫和遲疑之中。
那麼你要如何才能更加高效的做到知行合一呢?你要怎樣才能知道瞭就做到呢?
我試著總結瞭具備普適性的六個步驟。
1. 首先要清除掉你自己的諸如懶惰、悲觀、短視、依賴別人、極端等這些對你的阻礙最大,或是與絕大多數的道理和經驗都不兼容的你自身的一些主要特質。
每個人的身上都會有這麼兩到五個的對其影響最大的負面特質。這幾個特質導致瞭你許多事情都做不成,你會發現你人生中的許多時刻都是在被這幾個負面特質所困擾。這幾個負面特質經年累月的甚至已經成為瞭你的習慣,他們始終橫亙在你的面前,成為你改變的最大阻礙。
你所要做的,是回答下面幾個問題:
在你的生命中,對你影響和阻礙最大的幾個負面特質是?
他們的形成原因是什麼?
你要如何有計劃性的將他們改變?
2. 主動進行大量的的學習與積累,擴大你的視野,加深你對事物的洞察力。
偏見和頑固的執念往往是來自於無知,不斷地擴大知識面和視野能夠讓你在看待問題的時候更加的深入和全面。
(關於快速學習的闡述詳見:怎樣快速變成熟?)
3. 然後你需要將自己逐漸調整到一個易於接收新的知識和觀念的狀態,建立一種開放式的心態。
(開放式心態的建立詳見:人最重要的能力是無我的能力)
4. 接著你需要逐漸地培養讓你的理智做行動的主導的習慣。
你要重新的調整和摸索你的理智與情感的交互方式,要能夠讓你的理智順勢而為去駕馭你的情感和激情,令你的熱情和感性為你所用,而不是不停地同你抗爭。
(關於這一點推薦書籍《象與騎象人》,這本書中有著非常詳細且完整的闡述。)
5. 制定具備可執行性的計劃。
「具備可執行性」意味著你所制定的計劃的目的是——有效。
這也就是說,如果這個計劃具備很高的你執行不下去,你會因為懶惰而過瞭兩天就忘瞭,你會因為拖延而對這個計劃產生抗拒,那麼這個計劃就是不合格的,因為它對你不具備可執行性。
一個計劃有效地前提是你要先瞭解你自己,根據你自己的秉性與習慣來設計。你不能隻針對你想改變的地方硬來,要記住你始終都無法強迫得瞭你自己。
你必須能看得長遠一些,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從最基本的,最微小的改變和練習計劃起。
6. 持續的練習,令新的觀念逐漸替代舊的觀念,用新的行動逐漸替代舊的行動。
唯有持續的堅持與練習才能夠帶給你深入且紮實的改變,不僅是行動,包括認知習慣的改變也需要你有意識地自我提醒與矯正才能夠逐漸被修正。
這個時候你可能會說:你這說的簡直都是廢話,誰都知道持續的練習才能獲得改變,但問題是,我堅持不下來呀!你隻有告訴我怎樣才能堅持下來的一個切實有效的、具備可執行性的方法這才算是真正的幹貨,否則也隻不過是一頓空洞無物的雞湯罷瞭。
首先,人的改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你需要先完成第一步的基礎,才能處理第二步的問題,在第一步沒有完成之前,你對於第二步的理解和認識都是有失偏頗的,並且,如果你沒有完成第一步,你也不可能將第二步完成。
這也就是說,前面的清除阻礙,大量學習,開放式心態等等,這些都是你能夠持續練習的必要前提,在這些前提條件未被完成的情況下,你不可能理解怎樣才能堅持持續的練習。
其次,本篇文章其實已經闡明這樣一個觀點:文章或者道理之類的,這些永遠不可能對你產生真正的幫助。
即便某些文章或一些道理在你生活中的一些特殊時刻幫到瞭你,那也隻是因為你在此之前做瞭恰到好處的積累。如果你現在的境界和心智水平不足以到達某些水平,那麼無論多麼好的文章,無論多麼精辟的道理都對你沒有思考的用處。
所以歸根結底,怎樣才是真正的能令你成長,能令你改變,能令你成熟的方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