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道理都懂,但就是做不到?

2017-01-07 11:00:44

但他們沒有意識到的是改變往往都是必然要伴隨著痛苦和喪失的,或者說,痛苦本身就是改變必不可少的一個過程。一切都是要有成本的。

5. 人類本能的短視。

事實上,一個月後,甚至一周後的自己對我們而言都相當於是個“別人”,我們並不會在乎一周後沒完成任務,沒寫完稿子,沒完成計劃的那個你有多痛苦。

你想的是隻要「現在」的自己爽、能夠輕松就足夠瞭,反正一周後的痛苦、挨罵、自責又不是「現在」的自己承受。

所以何必要努力呢?何必要承受痛苦呢?

努力瞭,改變瞭,痛苦的是「現在」的自己,而享受好處的卻是「未來」的自己。

我們對於「未來的自己」這個概念其實很模糊,從心理上就將「未來的自己」與「自己」分割開來,所以無法切實的體會到自己的切身利益。

6. 不理解推導過程和必要前提,不清楚選擇所帶給自己切身後果的道理,不具備任何說服力。

你知道拖延對你不好,你知道選擇有時候比努力更重要,你也知道多讀書對你有好處。

但是這些對你沒有一絲一毫的用處。

因為你並沒有真正的理解,如果你自身的境界沒達到這個層次,或是你自身的經歷還不足以令你徹底的理解:

拖延究竟為什麼對你不好?拖延的原理和機制是怎樣的?拖延究竟會給你造成怎樣的影響?繼續拖延的後果有多嚴重?

這些,是「拖延對你不好」背後的邏輯支撐。

多讀書為什麼有好處?讀什麼樣的書?按照什麼樣的計劃讀?怎樣通過閱讀建立自己的閱讀體系?怎樣讀書效率最高?

這些,是「讀書對你有好處」背後的邏輯支撐。

為什麼很多人要在經歷一些事情之後才會發出感慨:我現在才算是真的懂瞭××道理?

因為在他的親身經歷中他才體會到瞭一句道理背後的所有內涵和延伸,他才真正的「理解」為什麼會是、且為什麼要這個樣子。

在很多時候語言的貧瘠和薄弱不足以完整的表達出我們的經驗和思想,因而就導致我們在試圖學習和吸收別人的經驗時會有非常多的困難和阻礙。

當我們看待一個問題的時候隻能夠看到表象的這淺薄的一層,所以你隻知道自己拖延不好,就隻會想著怎麼針對拖延去解決問題。

但你卻沒有意識到你需要從你的行為模式、心智模式、思維習慣等這些方方面面的角度來審視這個問題,你需要找到你問題的根源,也許拖延隻是一個表現,在背後真正的問題是你對於你所做的工作的抗拒,你認為現在的工作實在浪費你的時間,毫無意義呢?

但是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在“用戰術上的勤奮掩飾戰略上的懶惰”,你想逐漸能養成早起的習慣,但你隻會一次又一次的下定決心明天一定要六點鐘起來,給自己定四個鬧鐘,僅此而已。

你從沒好好瞭解自身的睡眠習慣,你也不去學習和瞭解飲食、光照、運動這些對睡眠的影響,你不願意給自己制定一個具備可執行性的、能令你一步步的達到目標的計劃,你隻會試圖一蹴而就,你隻會也隻知道對著自己的壞性子硬幹,起不到作用就泄氣,並認為自己已經付出努力瞭。

但實際上你所做的都是無效的努力,隻有針對問題作出明確且詳細的瞭解和分析,制定具備可執行性的計劃,這才叫真正的有效努力。

7.  你所懂的“道理”和你自身的認知系統和思維習慣存在著沖突,不兼容,導致你在某些問題上會處於矛盾與掙紮的狀態,所以無法做出行動。

“我知道你說的是對的,但我還是無法接受。”

這就是一種非常典型的外界信息與自身的認知系統不兼容的情況。

人的認知系統是一個邏輯嚴密、不同部分之間有著緊密聯系的系統,但同時我們的許多認知習慣和行為習慣等又由於長年累月的積累而各自為政。

這就是為什麼改變對於每個人而言都是非常困難的事、且為什麼改變總是要伴隨著痛苦的原因。

因為每一次改變首先都或多或少的要涉及到你整個認知系統的調整,另一方面你還要與你多年形成的積習做鬥爭。

所以當我們試圖把接收的新信息、新道理納入和內化到自身的認知體系中時,總要經受不小的困難。

但這還隻是其一,重點在於,由於不兼容和沖突導致的矛盾和掙紮,令你始終無法做出決定和行動。

事實上我們一開始就不清楚該如何做出選擇,因為整個世界都是充滿瞭未知和不確定的,嚴格意義上來講,任何一個決定和選擇都不存在對錯、好壞的分別。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