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是如何思考的?

2017-01-11 11:00:34

文/黃老邪

一個悠閑的周末早晨, 某人想掛幅畫在墻上點綴傢居. 發現釘子太小掛不住, 就想墊一個木楔; 於是找來塊木頭, 由於劈不開, 就向鄰人借來斧子劈木頭, 劈開後要細加工, 於是又去找鋸子……折騰瞭一天下來, 面對眼前的一堆木工用具, 已忘瞭初衷。

“哈佛大學著名的市場營銷學教授Theodore Levitt 曾說:“顧客不是想買一個1/4英寸的鉆孔機,而是想要一個1/4英寸的鉆孔!”

不知從何時開始,老邪的朋友圈經常出現兩種信息:一類是朋友跑步的APP截圖。一類是朋友辭職創業的消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全民跑馬,似乎是這兩年的主旋律。朋友聚餐,不遞上一張CXO的名片都不好意思說話。搞得老邪很焦慮,打算拿出幾千元分別買上一手BAT的股票,然後印張高大上的名片,上書:BAT股東 黃老邪。

當阿貓阿狗都開始創業的時候,每個月我們都能看到一批倒閉企業的名單,奇詭的是可能就在幾天前,這些創業者還在講述著一隻風口上的豬的美好傳說。而當隔壁體重200斤的老王手帶運動手環,腳踩耐克跑鞋,吭哧吭哧跑壞瞭膝蓋半月板的時候。馬拉松的賽場上傳來一個又一個猝死的消息。多數跑馬青年沒有意識到的真相是:馬拉松屬於極限運動,即使老手跑全馬也必須至少系統訓練3至4個月,且每周有25公裡以上的訓練量,跑馬對人的素質和科學嚴格的訓練有很高的要求,根本不適合普通人瞎跑。

Q:當你問老王為什麼跑馬拉松的時候?

A:因為跑步是個健康的運動啊;因為跑步可以健身啊;

Q:那為什麼馬拉松,而不是跳繩,打太極這些健身活動?

A:哦。。。因為這看起來很酷。

真相是:馬拉松被包裝成一種很酷的生活方式

為什麼我們走的太遠,以至於忘記瞭為什麼出發?這就要談到人的認知邏輯!這世界上少數的人,如喬佈斯,韋爾奇,馬雲這些非常成功的人,他們認知問題的思維往往和大多數人完全相反。

就拿跑步來說。我們多數人是這樣認知的:朋友圈都在曬跑步—這看起來挺酷啊—我也要跑步—去采購一套頂級的跑步裝備開始跑—嘿,隔壁老王都跑馬拉松瞭—我也可以跑馬拉松。采訪:請問你為什麼跑步?答:因為跑步是個健康的運動。

我們的思維從 “what-跑步” 入手,直接奔到 “how-買套裝備跑起來”,最後找個合理化的理由解釋自己的行為“why-因為跑步健康”

牛人是如何思考的?國際知名廣告人Simon Sinek通過大量研究,發現瞭“黃金圈法則”,這個法則揭示瞭為什麼蘋果公司能擁有如此多的狂熱粉絲,為什麼有的人比其他人更有影響力,以及為什麼有的公司比其他公司更能獲得商業成功。Sinek發現每個人和組織都100%地知道自己正在做著什麼,大部分人知道我們在怎麼做著這些事情,但隻有極少數人知道,我們為什麼要做這些事。

黃金圈法則看似非常簡單,隻是把我們習以為常的思考過程,就像上面的例子:what-how-why 調換瞭一下順序。那些牛逼的人和公司,他們遵循從內而外的方向:為什麼→怎麼做→是什麼。

這裡的“為什麼”不是說我要賺錢,我要發財,我要升職,這些都隻是結果。這裡的為什麼是指,你做一件事的起心動念,你的根本信仰。

Sinek的這一發現不隻是紙上談兵,竟然有著堅實的生物學實證基礎。

解剖學截面顯示,人體大腦的構造和黃金法則的三個圈層完美契合!最外面新腦皮質層對應的是“是什麼”這個圈層。這一層大腦是負責邏輯理性、分析以及語言功能。再往裡的兩部分是邊緣腦區,負責所有的感覺系統同時也負責所有的行動決策,但是它不負責語言。

當我們從外往內溝通傳遞信息的時候(是什麼→怎麼做→為什麼),人們的確很容易理解你所說的,也容易理性地分析比對,但是很難產生你想要的行動。但是反過來,如果我們從內往外(為什麼→怎麼做→是什麼),一開始你就觸及到人腦中負責行動的部分,然後再讓其通過理性分析和比對做出行動,就要容易得多。

想想馬丁路德金那場著名的演講:I have a dream ! 他可沒一開始就說:尊敬的先生們女士們,我有個方案。奧巴馬著名的競選演講也很明確的說:Change ! 於是,人們都為之瘋狂,至於怎麼改變(how) 改變什麼(what)?那是當上總統以後的事瞭。還有一句類似的著名口號是:為人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