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20 11:00:29
文/肖芬
每次回傢,總會有人問我,你還回上海嗎?
如果說剛來上海那兩年我對這座城市是又愛又恨,那麼後來,沒有瞭恨,隻有愛。
傢,永遠是我心裡的牽掛,但卻早已變成回不去的遠方瞭。
有時候回頭看看這些年的經歷,回頭想想自己當初來上海的時候的模樣,會莫名的有些心酸,同時也會驚嘆,我就這麼沒頭沒腦,跌跌撞撞地走瞭這麼遠的路。
剛來上海的時候,跟姐姐和姐夫住在一起,那時候他們還沒有買房,我們住在租的房子裡,房子基本上還是毛坯房,沒怎麼裝修,生活條件是差瞭些,但那時對生活充滿瞭無限的熱情,而且從小生活在農村,這些條件並不會成為生活上的障礙。隻是那時候跟姐姐和姐夫相處得並不好,他們覺得我不聽他們話,而我覺得他們不理解我,這就像是很多傢長和小孩之間會存在的問題,沒有誰對誰錯,誰是誰非,但我們當時都沒辦法很好的去解決這個問題。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真正嘗到瞭孤單的味道,沒有朋友,沒有同學在身邊,想念傢人,想念一起成長的夥伴們。
記得剛進赫氏的時候,一看到老外就緊張,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我自己也不知道該說什麼,整天緊張兮兮的,不知所措。第一年就這樣在誠惶誠恐中度過,什麼也沒做,什麼也沒做好。我很喜歡赫氏的公司文化,我發現除瞭我以外,每個人的能力都很強,而且綜合素質也很高。我空閑的時候會靜靜地觀察身邊的人,看著他們都沉著冷靜,有條不紊的完成著各自手上的工作,交流的時候都是輕聲細語,慢條斯理的,我對他們充滿瞭崇敬,同時又覺得自己好卑微。我當時想,什麼時候我也能像他們那樣對各種問題應付自如就好瞭。可是,我是個想得很多,做得很少的人,那段時間除瞭迷茫就是焦慮。
第二年,我開始接觸到更多的人和更多的事,開始慢慢找到工作的思路,也開始慢慢進入比較好的生活狀態。有一次看同事買瞭好多書,就問他借瞭一本,他借給我的是東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獻身》,看完書後深深的被震撼到瞭,回味瞭很長時間才把情緒從書裡面拉回現實。那時候突然意識到,畢業離開學校後,幾乎就沒怎麼好好的看一本書瞭,也是從那時候開始,慢慢的把看書的習慣一點點的撿回來。圖書館離公司很近,走路過去不到10分鐘,下瞭班或者周末的時候,我會一個人去圖書管,有時周末很難找到空的座位,原來愛學習的人這麼多。那種氛圍真的很好,讓人感受到,生活還有這麼富足的一面!
後來,我離開瞭上海,又回來上海,然後重新再去讀書。那是我人生最艱難的日子,因為真的不知道心到底飄到哪裡去瞭。當我花瞭大半年的時間把心找回來的時候,我青春的迷茫期也就算是熬過去瞭。我仍然沒有找到人生的目標,但是我知道腳下的路該怎麼走下去。
我一直記得,讀大學的時候,有一次周末在傢裡看電視,正好看到中央臺的一檔名叫《我們》的欄目。那一期是討論大學生如何就業與擇業,節目中請瞭三個特別優秀的即將畢業的大學生,一個是清華大學的理科生,有很清晰也比較固定的人生規劃;一個是中國傳媒大學的女生,專業知識很強,在一些期刊上發表過很多文章,英語水平也很高,前途不可限量;再一個是香港大學學語言相關專業的男生,他說他要花十年的時間去尋找自己真正喜歡並且適合自己的路。那個時候特別佩服他們,作為同齡人,看到閃閃發光的他們,覺得自己真的是很慚愧,人跟人的差別實在是太大瞭。離開學校,走入社會這麼些年,回過頭來再去看這件事,會發現,其實很多人都在靠自己的力量,按照自己的想法,很努力的讓自己的生活過得閃閃發光,當然,這背後付出的艱辛隻有自己心裡清楚。那期節目還播放瞭喬佈斯在斯坦福大學的很著名的演講“stay hungry,stay foolish”,相信很多人都看過。現在越來越能理解喬佈斯所說的,人生旅途是由很多的點串聯起來的。過去經歷的種種成就瞭現在的我們,而現在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會對將來的生活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要認真對待生活,不論什麼時候。
我是一個適應能力很差的人,一旦生活發生變故,我都要花很多時間來調整心態去面對和接受。可是生活它一直在改變,而且很多時候,自以為自己已經做好準備,可以坦然的去面對一切,但是當事情真的發生的時候,內心還是會起伏不定,還是會懷疑自己,懷疑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