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17 11:00:27
為瞭生活而努力的人分為很多種。
努力本身並無對錯,也無好壞。但問題在於我們對於努力的認識有著太多的偏頗——認為所有的努力都是好的,就是偏頗的一種。
放松的,帶著悅納的努力,和被焦慮和恐慌驅使著的努力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我把被焦慮驅使著的努力者稱為“焦慮努力者”。
焦慮努力者通常都有一個較為嚴苛的父母或者對他有過重要影響的長輩與老師,這種挑剔的外界環境總是無時無刻不表現出對他的不滿意,會經常拿他與別人對比。
但是無論他怎樣努力,卻永遠無法得到他們的認同與關愛。
事實上還有一種和無論怎樣努力都得不到認同同樣悲劇的成長經驗:隻有自己在迎合傢長或老師的期望和要求時才能得到“關愛”,一旦違反瞭他們的要求就會遭到辱罵,否定,嘲諷,甚至毆打。
他們很可能是在一個喜歡攀比與排名的學校或團體中成長起來,學習名次,傢庭背景,人際關系,“混”的好不好等這些都可以作為相互對比和貼標簽的條件。
他們總是非常的著急,做任何事情都極度的求快。想要快速成功,快速賺到很多錢,快速擁有光鮮亮麗的職業。哦,還有一個最普遍的渴望就是:快速的自我提升。
他們一直在不停地拼命努力著。考個重點大學,在考托福雅思國外鍍金幾年,選擇一份光鮮亮麗的好工作,這似乎是這個群體集體向往和期待的一種未來規劃。
客觀來看,他們與同齡人對比的確稱得上是“成功”。
但問題在於,他們幾乎從來沒有享受過成功的喜悅。他們始終是被一種對失敗的恐懼,害怕落後,害怕被別人看不起所驅使著。
而「越努力,越焦慮」這種現象也多發於這類“追求卓越”的人身上。
所以究竟為什麼會越努力,越焦慮呢?問題究竟出在瞭哪裡?
我記得在我上小學那會兒,書店裡還是很流行“心靈雞湯”之類的書籍,意林之類的雜志也正風靡著。
後來人們意識到心靈雞湯的華而不實、空洞無物後,心靈雞湯就淪為瞭一個貶義詞。
但是很快,一種名為“成功學”的“學問”迅速即雞湯之後流傳開來。各類的大師,各類的名言金句被所有人都掛在瞭嘴邊。
隨後就演變成瞭一種全民都理所當然的追求成功的集體傾向。大傢都開始變得積極向上,甚至出現瞭“你不努力就是LOW逼”,"最美的年華必須要拼命"之類的一種對“不努力者”的批判。
於是所有人都變得焦慮瞭起來。大傢都害怕被別人落下,都害怕被別人批判,害怕成為別人口中的low逼與loser。
集體性的對“成功”的追求,對“不努力”的批判造就瞭一個每個人都難以接受自身消極一面的大環境。
再落到每個人身上,越努力、越焦慮,歸根結底有三個根本性的直接原因。
1.“焦慮努力者”的努力一開始的動機就是被焦慮所驅使著。
他們因為自己不夠好,因為無法得到別人的認同,因為會被別人看不起等等而產生瞭焦慮,為瞭擺脫這種焦慮,他才會努力去變強,努力獲取別人的認同。
但是恰恰是他的這種“擺脫焦慮”的渴望令他又產生瞭一種「二級焦慮」,也就是“因為無法擺脫焦慮而產生的焦慮”。
所以,他越是“努力”的想擺脫焦慮,卻隻會令焦慮變得更多;他會因為焦慮情緒的存在而無法專註做事,於是他達到目標的進度就會變慢,而進度變慢又會加劇他的焦慮;
於是他的焦慮就會變得越來越嚴重,直到他最後無時無刻都處在焦慮的狀態中,而無法再去做任何事,無法再用心去體會和感受到生活的存在。
2.做事的目的隻是為瞭最後的結果。
做事情當然是為瞭得到最後的結果瞭,但“焦慮努力者”和平常人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他們做事的目的“隻”在於最後的結果,他們“隻”是為瞭某個產出,某個結果,某個目的。
所以這就會導致他們無法享受做事的過程,無法感受到生活的當下,在他們看來,生活好像隻有一個接一個的目的和節點,他們隻想完成任務似的盡快從這個節點趕到下一個節點。
沒錯。
「生活對於他們而言像是一場被別人安排的任務」。
所以,如果你的生命中隻有任務在,那麼,“你”在哪裡呢?
3.過度求快。
因為你將生活當成瞭一個被別人安排給你的任務,你就不可避免的想盡快完成它。隻有盡快完成瞭,你才能盡快從你所討厭的生活中逃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