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不驚人死不休(196)總得幹點什麼

2017-02-13 11:00:24

智慧:

    曾為眺望天上來鴻,錯過人間無數月明。與其在懸崖上逃亡千年,莫如在情人肩頭痛哭一晚。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親疏如一,無所不行,則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平,亡戰必危。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兇器也,爭者末節也。夫務戰勝,窮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知過非難,改過為難;言善非難,行善為難。——《資治通鑒》如果我必須重新來一遍,我還是要走這條路。——卡米耶·畢沙羅在瘋與不瘋之間,我選擇真實。——文森特·梵高努力讀書的最大意義:就是在任何地方、任何情況下,都能擺脫弱者邏輯,與能包容別人、理解別人的人共事共處。楊絳說得好:讀書是為瞭遇見更好的自己。我們這麼堅持是為瞭:就算最終跌入平凡、洗盡鉛華,同樣的工作,卻有不一樣的心境,同樣的事情,卻有不一樣的邏輯,同樣的傢庭,卻有不一樣的情調,同樣的後代,卻有不一樣的素養。讀書和不讀書,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不同層次的人需要具備不同的能力,高層需要膽略,底層需要業務,中層需要人際關系協調。處在管理層,你就要學會授權。有句話叫“君閑臣忙國必興,君忙臣閑國必衰”,就是說一個團隊要合理地分工。管理者不懂授權的結果有兩個:一個是把自己累死,一個是把人才埋沒掉。你累得要死,又沒有培養出人才,團隊就危險瞭。知識本來是一個有生命的活物。它有源頭、有根芽、在傳遞中彼此生發、在犯錯糾錯將錯就錯中自我錘煉、像火焰一樣跳躍、遇到適合的人就大放光芒。一切知識,都可以還原到人,以及人的處境、煎熬、選擇和靈性的不朽。一切知識,互相之間都有幽微的通道,它恩準真正的求知者在其間穿行。在這個社會上,有千奇百怪的項目,有形形色色的神道怪物。他們總有辦法激發出人性中的貪婪,蒙蔽人的理性,把活人轉變為喪屍。在於你,最優的選擇是毫不猶疑地掉頭就跑。我們不要讓自己的人性去接受考驗,這就是盡到瞭我們最大的社會責任感。——和菜頭很多時候,我們並不需要反復強調,一定要讓對方接受我們的觀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緣法,當時機到瞭,自己就會頓悟。如果緣分不夠,也許永遠都不會頓悟,那麼,怎麼勉強都是沒用的。一個人,得為自己的選擇和行為負責。接受這點,才會長大,心理才能獨立且強壯,否則,就停留在嬰兒階段,自己的錯,責任總是別人的,有需求,我就哭,別人必須奶我。

觀點:

    法律是美國最強大的糾錯機制。美國的制度設計,是基於人性自私、人性邪惡的假設而做的,這種制度的目的就是為瞭糾錯。美國是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有多種糾錯機制,促使社會的正常運轉。除此,還有其他糾錯機制。比如媒體。媒體可以公開揭短,尖銳批評乃至抨擊總統的錯誤做法,總統再不喜歡,再厭惡,再深惡痛絕,也不能關掉媒體。憲法賦予媒體的這種監督,猶如長鳴的警鐘,時時提醒權力擁有者要遵守一些剛性的規則體系。特朗普即使瘋掉,也不會造成太嚴重後果,因為,糾錯機制會發揮作用。——時寒冰自2016年5月開始,中國已經持續6個月減持美債,大量減持之後,中國已經丟掉瞭美國第一大債權國的位置。此消彼長,中國大量減持美債後,必然要尋找其他的資產進行替代,此時中國購買的是哪種資產呢?答案是——日本國債。賺錢,意味著你的收獲大於你的付出。掌握瞭稀缺,才有可能賺錢。所謂“稀缺”,必須是跟你的競爭對手比。賺錢的關鍵並不在於你自己如何如何,而是在於你比別人強在哪。如果你的成功可以復制,你那就不叫成功。掌握不可復制的稀缺力量,才是賺錢之道。——《臥底經濟學》在傢庭中,配偶是第一位的,既高於父母,也高於子女。人結婚以後,和父母的關系降格,孩子也不應升格到凌駕於配偶之,這是條常識。所謂的媽寶男,就是不知道所有常識,對於女人的瞭解,全來自於溺愛他的媽媽。他們的擇偶,就是尋找一個可以上床的媽媽。他們不理解、不知道、也不願意平等對待女人,可能在求婚階段能做做樣子,一成親,他們就認為生活應該回到原樣:你嫁給我,就是來照顧我的,為我生孩子的,聽我媽的。——連嶽三觀正的女人,必然包含以下幾個特征。第一、有遠見,有思想。有遠見有思想的女人,會從自身出發,即使現在一切美好,都不會耽於安逸,她擁有遠見卓識。第二、有胸襟、有格局。不為雞毛蒜皮的小事,耿耿於懷、斤斤計較。第三、不自私、不聖母。第四、積極樂觀不偏激。三觀正的女人往往從自身找原因,善於分析、總結、反思,然後依然熱愛生活。而三觀不正的女人,往往喜歡從他人身上找原因,善於遷怒、推卸、以偏概全,然後到處散播負能量。孩子在你身邊,是自然舒展,還是畏縮緊張?你是無條件愛他,還是將愛當成有條件的獎品? 他是實現他自己人生目標,還是用來實現你人生未竟目標的?他是有自由意志的獨立個體,還是你的工具?你的選擇都是前者,學校教材再糟,他快樂的可能性都大。你的選擇都是後者,學校教材再好,他快樂的可能性都小,即使你天天說孩子的快樂最重要。我們的性文化裡,把生育當作性的目的,把無知當純潔,把愚昧當德行,把偏見當原則。——張北川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決定價值觀與意識形態。隻要我們依舊存在貧富差距,我們就始終難以真正互相理解。中產階層與底層民眾的價值撕裂,本質終究還不過是因為財富的積累程度不同罷瞭。當我們倉稟實,自然開始衣冠楚楚的知禮節。當我們饑腸轆轆自然難免在利益權衡之下鋌而走險。我們的很多價值觀與立場都會隨著具體情境的轉變而轉變。很多道理無論正反左右怎樣講都是道理,重要的不是嘴上光明的道理而是腳下無奈的選擇。上至國傢下至人民,莫不如是。這個世界上的競爭就兩句話,你要麼成本比人傢厲害,要麼手裡有獨到的。體制成本降,經濟就會很好地發展,體制成本上升,整個國傢民族就會被拖住。——周其仁有幾類人,必須像剩飯一樣倒掉:你和他沒有任何共同話語,這是最容易的舍棄;嫉妒心極強的人,他容忍不瞭你任何一方面比他強;把你當情緒垃圾桶的人,從來就會考慮你的感受;占你便宜的人,會不知羞恥地麻煩你;強制你的人,永遠不會尊重你。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