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26 11:00:14
——讀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以小勝大》書評
文/zeme
在如今紛繁多變的世界中,環境已經相當復雜,遠遠超過從前時代。隨著信息的無限可復制性和便利性,獲取知識和觀點變得唾手可得,同時也讓人無所適從。所以,我們常要停一停,和經典書籍對話。而後,停止Google,忘記百度,合上書本,在內心中深處默想,找出自己的答案。用自己的智慧,驅散未來生活的旅途的迷霧。
在這個時代,“資源”是最容易被提起的字眼之一。仿佛資源越多,其結果就越好。但是,你是否想過,非洲人為什麼不富裕?實際上,非洲的土地其實是世界上最富饒的,把種子扔在地上,不用管理,就能生長出樹木果實,而當地獵物資源的豐富,讓他們甚至根本沒有儲存食物的習慣,毫無憂患意識的生活讓他們在人口大爆炸後失去瞭原有的一切。是的,當資源過度時,它們將成為“資源詛咒。”
牛頓說,“我之所以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於是,現在許多人會抱怨自己沒有得到足夠的資源,沒有巨人的肩膀。但是停一停,也許在於大傢忘記瞭資源是具有兩面性的。
今天要和大傢推薦章節來自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Malcolm T.Gladwell)的《以小勝大》。這個名字聽起來有些拗口,仿佛不是名字而是一句話瞭,但如果提到他的“一萬小時理論” 也許你就並不陌生,一萬小時即:“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瞭持續不斷的努力;隻要經過1萬小時的錘煉,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專傢。”這個理論是他的暢銷書中《異類》中提到的理論,這位作傢也非常成功,2005年《時代》周刊將他評為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100人之一。
書的英文原名為《Underdogs, Misfits, and the Art of Battling Giants》,即不利環境的弱者如何打敗巨人的藝術。the Art of Battling Giant就是打敗巨人的藝術,源自聖經中的經典故事,一個叫大衛的牧羊人小孩,打敗瞭掃羅王也害怕的巨人格利亞。
在書中,作者認為大衛打敗格利亞,恰恰是因為他是處於不利環境中弱者。因為年幼弱小(較少的資源),大衛不得不放棄與巨人正面作戰的可能性。如果大衛哪怕隻是一個普通的大人,都會選擇與巨人肉搏,在戰鬥力懸殊的情況下必然失敗。於是,他隻能想用其他的方式戰勝巨人。大衛想到瞭用投石器—— 歷史學傢羅伯特 多倫溫德寫道:“格利亞幾乎沒有戰勝大衛的機會,這就像一個拿著青銅時代的劍的勇士無法戰勝配有點口徑自動手槍的對手一樣。”
這場決鬥揭示瞭我們在認識力量大小方面的愚蠢。力量也可以有其他的形式:打破規則時產生的力量,用速度和出人意料攻克強壯對手時產生的力量等。
今天想推薦的章節對於當下的一個迷思有很好的思考出路。在網絡上,我們不乏看見一些諸如《寒門再難出貴子》《傢庭背景決定孩子境界》一類的文章。那麼,有富爸爸一定勝過窮爸爸嗎?
本書作者認識一位好萊塢最有權有勢的人。這位成功人士來自一個並不富有的傢庭,在這樣的傢庭中,在他的父親會不停的言傳身教,告訴他努力工作的重要性,並逼迫他為自己創造更好的條件。這位億萬富豪如今已經坐擁遊艇直升飛機,但卻面臨一個大問題,那就是他開著一個簡陋的維修場的父親,把三個兒子分別培養成一位好萊塢大亨、一位成功的醫生以及一位卓越的管理者,而他自己,卻很難擁有他父親那樣的教育成果瞭。
事實上,更多並非更好。
影響教育的門檻存在嗎?答案是肯定的。當你過於貧窮而不得不每天打兩份工以補貼傢用,或者消耗長時間做一份收入甚微的體力勞動工時候,是很難給予有時間給予孩子必要的陪伴甚至無法負擔孩子教育所必要的花銷的。
但恭喜大傢,因為大多數人必然並不處於這個門檻之外。這就是本文討論的意義所在——教育的效用是遞增的,但是在年收入當整個傢庭年收入某個數值時達到頂峰,隨後邊際效應將遞減,也就是不產生任何競爭力。
書中形容過於富裕的傢庭的父母和孩子是“財富的移民”——因為對他們來說,子女教育和移民所遇到的問題一樣多。父輩已經體驗過艱苦的生存環境以及形成瞭對待金錢的珍惜態度,而孩子從出生的環境開始仿佛已經是在月球——這些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孩子從未體驗過為生存發愁的苦楚,沒有體會過自己努力賺錢的辛酸,反而讓他們無法學會對待金錢正確的態度。甚至,多多益“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