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探紫禁城

2017-03-09 11:00:23

文/稻田

故宮是皇朝的遺跡,歷史的影像,自然是不宜在喧鬧的環境中觀品的,因為喧鬧就像思維的鐵柵欄,會阻止你“進入”。

因此,這“故宮”顯然是不能從天安門進入的,因為那是遊客們進宮的常規路線,天安門廣場——金水橋——天安門 ,一路浩浩蕩蕩,熙熙攘攘,待在午門前驗瞭票“入宮”,故宮早已成為嘈雜的集市,看熱鬧和獵奇可,“穿越”和品味卻困難。

怎麼辦?其實答案已經明瞭,那就是趕早和抄近路。進故宮還真有近路,能夠直接在午門前等候。信息是女兒與故宮的工作人員在微博上聯系得知的,看來“朝中有人”確實好辦事,也印證瞭那句老話,“沒有不透風的宮墻”。

我們選瞭東華門那條路。為瞭掌控時間,前一晚特地去探路,這樣,進宮前便有瞭“探宮”的環節和經歷,不想,竟又有意外之獲。

東華門是故宮的一扇側門,據說崇禎皇帝就是從此萬念俱滅地出宮,上景山自盡的。門左側,沿城墻有一條Z型的窄路,可以通向故宮的正門午門。或許是晚飯時點,又加上天氣寒冷,路上少有行人。轉過彎來,便站在瞭午門前。夜幕下,故宮的大門緊閉著,宮殿的簷頂黑森森地翹起,給人一種神秘和壓迫感。沉寂之時,忽然從身後傳來一道嘹亮又歡快的歌聲:

“九九,那個艷陽天來,喲,十八歲的哥哥呀,坐在河邊,東風呀,吹得,那個風車兒轉哪, 蠶豆花兒香啊,麥苗兒鮮......”循聲望去,歌聲是從一位男子身上掛著的收音機裡發出的。他神情振奮地大步走著,身旁還跟著一條歡快的灰白大狗,旋律和場面與沉靜、威嚴的紫禁城雖不協調,卻透著趣味和生機——畢竟,紫禁城已是現代的故宮,今人已是現實的主人,皇宮禁域已經是休閑觀光的地方瞭。

探清瞭趕早進宮的路線,放心地原路返回,心無負擔,便留意起周邊的環境來。這條皇城根下的窄路已與邊上的護城河一道,被辟為市民休閑娛樂的公園。這是一條帶狀的公園,隻簡單地設有幾處石質的坐凳,沿河幾盞路燈透過絲狀的枝條,發出溫暗的光。神奇的是,河對岸的不遠處便是天安門和長安街,隔著河對岸黑黝的樹冠,長安街的燈光如火一樣,照亮瞭天空,那是一個車水馬龍的熱鬧地界,而這裡卻是幽靜的一隅,長安街的燈火和喧鬧似乎也以河為界瞭。

幽暗的燈光在冰凍的河面拖出長短不一的光跡,一彎暈月高懸在城頭、枝梢。忽地有種置身江南煙籠水鄉的幽靜和閑適。正沉浸著,一道悠長婉轉的歌聲穿過夜幕,沁入心脾,那是一種很有韻味的京劇唱腔,似在傳達思念,又似抒發悲懷。走近瞭,才知歌者是一位中年女子,她面對著冰封的筒子河,旁若無人地唱著,陶醉在自我的世界中。正所謂“夜靜一首曲,獨吟無相親,以歌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被眼前的場景感動,不禁閉目,抬首。京戲,古城,明月,隻一瞬,便似時空倒轉,滿足瞭我訪古的情懷。

一曲終,我回味無窮地離去,卻在不遠處的草坪旁,再次駐足。一臺擱在草坪上的收音機裡,傳來京味濃厚的段子,像是侯寶林的一個老相聲段子。邊上三四人正圍攏著,一邊閑話,一邊看著自傢肥壯的狗兒相互嬉鬧。不勝歡喜。

再向前一小段,便又回到瞭紅漆的東華門前。門兩側的城墻清灰著臉,肅立著,似乎將時光凝固。但我知道,時光有如長河,帶著不同的話語,不同的情懷,從過去流淌至現在,亦連接著往昔與今朝。

明天“進宮”,又會收獲什麼呢?期待。


點評:看風景古城,看的是自己的文化底蘊,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是也。那些流傳千古的絕響,那些不朽的詩文篇章,承載著人類環境社會變遷滄海桑田,跨越千年。


作者:稻田主張用接地氣的語言和形式,與大傢分享“真事、真情、真感悟”。作品:《此為異客總多情》《執手束河》《魂念北屋》《故鄉拾碎》《南去的列車——鷹廈鐵路首行紀》《何處是鄉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