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中國的文化底蘊

2016-08-13 17:04:00

文/師大王小明

生活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模式,要求讓人成才達標,對人的要求是很理想化的,但也是相當空想不切實際的。雖然這樣的標準也是能夠達到的,卻不是一出生就渾然天成的,完成標準需要時間。

中國人總是以速成為榮,以為速成的就是天才,世上不乏天才,但天才哪個不是帶著巨大的缺點,我們這裡速成的天才,往往是高大全的全能型天才,人不願意付出,但想要憑空獲得,有一種不勞而獲的思想。就像我媽媽,當我想學吉他的時候,她說吉他是病夫彈奏的樂器,但當鄰居傢小孩上大學後會彈吉他,她卻告訴我人傢小孩還會彈吉他呢,這就是不勞而獲的思想,以至於連努力都不想要付出,卻一心想要得到。

人們捏造出自己仁義禮智信忠勇義的崇高形象,以為有瞭這些,一切幸福就這麼來瞭,以為隻要自己這樣,就會天人感應,孩子就不會掂沖鋒槍,就不會撞人,不用打理孩子,關心孩子的心理,孩子就可以高大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瞭,人們隻顧著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迷戀追尋著自己的空想還處處印證,塑造自己心中的形象,不顧他人的意見,感到自己權威極瞭,但是歷朝歷代的孩子都是一群新人,他們在最根本上都僅僅隻是動物屬性的小人兒,那些高要求,高標準他們是很難達到的,這不是接受教育就能夠達到的。

剛開始的時候,在中國古代,一定有人學究天人,有通天徹地、神鬼之能,修身達到很高的境界。他的境界是人人向往的,他的行為是人人模仿的,他的能力是人人追求的,但是大多數人正像孩子那樣,隻會單純的模仿他的優雅、高貴、強大,卻學不來氣質、內涵、魅力,於是就用規矩,教條強化那本來應該渾然天成,自然而然的優雅、華貴以及氣度。動物訓練久瞭還會爬樹呢,更何況人們之間的模仿,模仿固然讓人變得很優雅,很·······也從這樣人的標準裡品味出一種味道來,於是草草用此種方式度過人的一生,別無他種方式,再也不想要改變瞭。這樣的模仿,隻是把山裡的猴子(剛出生的人)變成街頭會賣藝(直到遵守規矩的人),它們遵守規矩,能表演,能雜耍,所以招人喜愛,能夠討口飯吃養活自己。但穿上衣服的,最美的猴子,依舊是猴子,無法改變,穿上黃袍也是猴子,單純的模仿,就可以回歸至人麼?至人的內涵哪裡去瞭?

所以我國的要求就是單純模仿,所有人都要學會模仿,善於模仿,而非是經歷,而非是事件塑造的人生,提煉的精華,單純是要遵守遊戲規則,模仿至人的高等級境界。

我讀過一本書,叫“奧秘心理學”,是高二時讀過的,當時讀不懂,但草草記下瞭,那是我模仿下來,以便與人誇誇其談。

書是外國人寫的,大致意思是西方世界是一個低等級的世界,是一個尚未覺醒的世界,東方世界是一個覺醒到高等級的世界,東方是文明的,西方是蒙昧的,但是東方雖然是文明的,但不承認其中所包含的不可避免的蒙昧。比如:人出生就是小動物,大腦空空,需要教育、經歷的改造,是我們東方人不承認這些,不接納這些事實,有意逃避。所以強制要求孩子們去模仿,遵守規則,這樣導致到最後東方人所處的環境是高等級的覺醒世界,但人們卻並未有高等級的思想境界,因為太過高等級的世界是大多數人難以觸及的,這樣導致瞭大量的人在高等級的條約規則束縛中,隻能停留在低等級的心理狀態下,也導致整個東方心理環境的極其幼稚又極其智慧。

我們從千百年的文化裡模仿祖上充滿智慧的聖訓、聖言、開天之語,雖鮮有人懂,但流通天下而皆準,這就是東方。

東方有著大量的文化遺產,卻被極為幼稚的人們掌握,他們懂得保存,懂得孝道,懂得祭祖,偶爾有一兩個開辟者,就被立刻立為聖人,繼續保存,模仿使用,而整體的心理環境卻是低幼的,境界極低。所以你可以看到在規則之下,人們雖然過得很好,平平靜靜,但並不開心。它束縛人性,滅人欲,總是有人自殺,總是心裡空虛,總是寂寞難熬,總是糾結徘徊,總是深陷如聖人聖訓的爭鬥之中,而毫無自己的見解,總是傷感失意地面對人生的困惑迷茫。

因為東方的精神檔次實在太高瞭,是一個如同是神統一的世界,包含著無數英雄的傳說,偉大的故事,大部分人可能由於自卑感作祟,因而不願犯錯,怕形成對比載入史冊,遭人閑話(因為門第,傢庭總是連在一起的,孝的觀念太重),不願承認身而為人的屬性,也會犯錯,是幼稚的人,愚蠢的人,不願意承認這些,所以他們墨守陳規,不願意邁出一步。當有人邁出一步瞭,他們滿心歡喜的把那一步也載入史冊,寫入口碑,然後繼續墨守陳規。所以東方的心理環境很不好,高層次心理的人,和低層次心理的人們,仿佛是處在不同的兩個世界,根本無法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