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7:05:48
文/Sara_Lv
比較,是從眼睛到大腦的連鎖反應。
看到別人的工作大功告成,自己開始發慌著急;看到別人出去旅遊散心,自己也會蠢蠢欲動;看到別人有瞭心儀的Ta,自己也會春心萌動······諸如此類首先出現在我們的眼前,繼而刺激我們的大腦,讓我們的內心無時無刻不在做著你強我弱的較量。於是,心緒隨之起伏不定,計劃隨之動搖改變。
然而比較,似乎成瞭生活的主宰。大傢都在比較,比來比去,比上比下,但是比到最後,似乎都忘瞭比較的最初參照,忘瞭為什麼而比,比的又是什麼。
其實,比較若真如所比內容那麼表面,又有多少比較是不能放下的呢?工作自有期限,在期限之前完成便是合格,何必要在乎別人比自己早結束幾天,早輕松幾天?旅遊也是天南地北,各有佳處,一年四節,各有千秋,又何必在意別人在某個時間遇到某處風景而自己無緣欣賞?戀愛更是需要緣分,緣分來瞭,感覺到瞭,一切便順理成章,何必糾結別人的戀情已經開始而自己要等的那個Ta還未出現?
但是比較,總是不那麼容易放下,總是容易從表面逐漸延伸,直擊心靈深處的某個弱點。真正叩問心靈:你是在乎別人的工作比你完成得早嗎?你會在想,別人怎麼能那麼快啊,是自己壓根不適合這份工作還是技不如人?這背後,是怕,怕自己落後掉隊;你是在乎別人比你多看瞭幾處美景嗎?你會在想,別人的生活為什麼那麼豐富多彩,而自己的卻如此單調無聊?是自己不會享受生活,無法發現生活的樂趣嗎?這背後,還是怕,怕自己閑置瞭本可以美麗的時光;你是在乎別人的戀愛比你來的更早嗎?你會在想,為什麼自己沒有人愛,為什麼自己不能愛人?是自己不夠出眾不能吸引別人的眼球還是世上的好男好女都已名花有主?這背後,更是怕,怕自己等待過久錯過瞭戀愛的季節。比到最後,發現讓自己無法釋懷的罪魁禍首,其實是自己內心的不安全感。原來,比較,就是比誰更能堅持自己,誰的的安全感更多,內心更為強大,僅此而已。
因此,一直都很欣賞這樣的人,心如明鏡,真正分清自己和別人的生活。打理好自己的生活,就是自己生活裡的英雄,又何必探出頭來,研究別人的一舉一動,卻亂瞭自己生活的陣腳;一直都很欣賞這樣的人,沉穩淡定,堅信自己選擇的意義。做過選擇,就讓心沉下,沉穩踏實走上自己的旅程,又何必窺探別人的方向,扭曲瞭自己的軌跡;一直都很欣賞這樣的人,從容不迫,有計劃,更有執行計劃的信念。自己的時間和精力,隻有自己最為瞭解,又何必參考別人刪瞭這項添瞭那項,逐漸再找不到自己生活的節奏。這樣的人,鬧不會迷失方向,靜不會空虛無聊,心中永遠充盈著淡淡的幸福感和滿滿的安全感。他們,是生活的強者,若有幸遇到,你會在他們眼神中汲取力量,獲得感染。
與其在比較中暈頭轉向,不如修煉內心的功力。
點評:Sara說的比較有趣,我這裡再將比較心理做點延伸:
在我們潛意識與以往的經驗裡,證明自己價值的方法又是什麼?不還是比較嗎?從小我們就在學習上比較,在傢庭上比較,分出三六九等,拋棄瞭每個人應有的特長,大傢都朝著一個目標發展,互相比較,互相競爭,隻是為瞭得到別人得不到的,來證明自己。
每個人都會有比較心理,因為人與生俱來就有一種不滿足感,總是覺得別人的好,自己的不好!有這種心理也沒什麼不好,但是千萬不能衍生為嫉妒、仇視!
容易和別人比較,說明心理需求還沒有獨立,而是依賴於周圍人的需求,對自己想要什麼,終究要的是什麼沒有搞清楚,想明白,隻能通過別人來決定自己要什麼,這是一種不夠獨立的表現。比較心理較為強烈的人主要是因為自己自卑,才會想在和別人做比較中得到滿足和優越感,但是比較之後發現原來自己不如別人,自己就更不自信,然後再和別人進行比較,形成惡性循環,周而復始。
很多時候,我們要接受一個現實,就是術業有專攻,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長處,你肯定有不如別人的地方,大傢互相協作就可以瞭,不必去在意自己某些方面由於比別人差而變得卑微。我們應該找到自己的價值點和自己喜歡的東西,當找到瞭自己真正的價值,就不需要通過比較來證明自己的價值瞭,因為價值一直都存在,無需證明。如果我們真的喜歡做那件事情,也不會過於在意比較的結果,比較隻是給瞭我們一個改變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