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這回事

2016-08-13 17:05:48

餘世存《非常道》披露瞭楊樹達評職稱的一則軼事:
1952年8月,湖南大學評定教師的薪水等級,最高為六級,楊樹達當然是其中之一,群眾無意見,或以為楊老先生還應再高一級才好,但楊本人卻覺得不必再高瞭。當聽說譚丕模和楊榮國兩人也是六級時,楊樹達大為不滿:“譚丕模連《中蘇條約》極淺之文字都看不通,亦評為六級。餘提議應減,無人見信也。憑心而論,餘評最高級,決不為少,而與楊榮國、譚丕模同級,則認為一種侮辱也。”
楊樹達,本來對他評委六級毫無意見,當他聽說譚丕模和楊榮國兩人也是六級時,楊樹達大為不滿。任何評價,都依賴參照物的。因為任何事物是復雜的,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隻有在一定參照物的比照下,才能比較清晰地認識事物。楊樹達,對於自己可以評幾級職稱是不清晰的,當時是六級最高,最自己能評為最高職稱,自己是滿意的。當譚丕模和楊榮國兩人也是六級時,他覺得把自己和他們放在同等級別上,是不尊重他瞭,是小看他瞭,是一種侮辱瞭。
譚丕模,《中蘇條約》看不通這無妨他評為六級的,他有自己的研究成果,1932年,他的第一部著作《新興文學概論》以及《文藝思潮之演進》出版。第二年又出版瞭《中國文學史綱》,這是一部較早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作指導編寫的中國文學史。每個人都有缺陷的,楊樹達也有自己缺陷的。楊樹達揪住譚丕模的缺陷全盤否定,是以偏概全的。
比較心理是普遍存在的心理。比較心理,用在向上發展上,是積極心理。比較心理,用在名譽待遇上,往往會成為消極心理。像楊樹達的比較,如果組織不改變這局面,他就會產生不滿情緒,消極情緒,甚至影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