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7:07:52
文/古典 新精英創始人
最近的科技界有各種大動作 ——Google 眼鏡開始預訂,而後馬上有公司推出競品。三星推出 S4好評不多,蘋果馬上乘勝追擊發廣告說自己的 IPHONE5 有多好。大傢都在說,更好的科技,讓生活更美好。
我們對此深信不疑。完全不記得,這個口號我們已經聽瞭20多年瞭。
關於科技讓生活更美好的口號,我們並不陌生 —— 在我們很小的時候 ——那個時候職業的定義和今天遠遠不同。我們就篤信4個現代化能讓我們的生活變得美好。我們幾乎在每一篇暢想 21世紀的文章裡面寫:到瞭21世紀,我們坐著無人駕駛的飛車,來到辦公室,打開電腦,機器人為我們送上來一杯咖啡,我點擊瞭幾個鍵盤,然後資料呈現出來。我與南美洲的一個小朋友聯系上瞭一些工作,然後拿起一杯咖啡,看著窗外的美景,悠閑看起書來……
今天21世紀已經過去 13年瞭,生活發生瞭比幻想還要大的改變。但我們並沒有如當年幻想般快樂 —— 科技改變瞭生活,但是這個生活並未讓我們工作輕松多少。智能手機的電子郵件讓我們晚上十二點還能查收到郵件 ;很多人在地鐵裡面還在不斷的看資料,準備上班的會議展示,微信微博把我們所有的細碎時間塞滿,讓我們吃飯之餘,還能看新聞、做社交、處理事情。我們工作時間從以前的朝九晚五,變成瞭一傢7天24小時的7 -11店。我們更高科技,同時也更焦慮瞭。
這就是現代社會關於高科技的騙局:從工業革命開始,人們就相信,當機器越來越多替代人工作的時候,人們就可以從工作中解放出來,開始休閑。這個邏輯非常顯而易見 —— 難道不是Email 讓溝通更加簡單?難道不是 QQ讓你和老同學保持聯系?難道不是互聯網讓我們更少時間瞭解世界? —— 隻要這個趨勢不停止,是不是我們終有一天會把工作時間減少到最少,開始我們的閑暇生活?
問題就在這裡,當技術讓我們的效率提高一倍,我們的欲望卻也增長得更快 —— 開始希望效率能再提高三倍。在我大學的年代,當我們用一個下午親手寫完一封信,然後把紙張折成喜歡的形狀,貼上郵票,用膠水或者飯粒封上封口,心裡期待這封信件可以盡快盡快的到達。但是當 EMAIL 讓我們可以在3秒鐘的時候發出去的時候。我們卻認為每天至少要回復 20封電子郵件才是正常的。我們原來期待十年磨一劍,現在我們希望三年上市。當我們每天擠車一小時回傢,看著開小車的人,心裡想著有一天自己開車上班該多好,但是當我們真的有瞭車,我們又開始頻頻按喇叭,希望自己能夠在15分鐘內到傢,或者這個時候,你已經住在一個開車也需要一小時的地方瞭。
經濟學傢薩繆爾森也曾經提出過一個“幸福公式”:幸福 =效用/欲望。科技讓我們效用提升,但是一旦我們適應瞭這個效用,我們的欲望跑得更快。這個時候幸福感就降低下來。
所有的高科技帶給我們的隻是瞬間的推背感 —— 當你剛適應這個感覺,你發現有人已經使得比你更好更快,於是你的欲望提升,期待有更好的技術讓自己更快 ;—— 於是你焦慮,你著急,你期待新一輪的推背,讓自己回到之前的那種幸福。你焦急的尋找更高的科技,更高的效率。卻不知道此時欲望也在指數上升。我們總有一天會變成技術的“癮君子”,在一個短暫的快感過後,焦慮的等待升級 —— 就好像你焦慮地按汽車喇叭,按電梯關門鍵,按郵箱或者微博刷新鍵一樣。
當我們審視自己的欲望,我們時常會覺得震驚 —— 小時候那個為冰棍開心的你,那個碰瞭碰女生的手就臉紅一天的你,那個拿到第一筆工資興奮的和別人打電話你的,那個第一次住進一間屬於自己的租來的小屋子的你,那個第一次升職的你,現在到哪裡去瞭?如果那個你還在,穿過時間來到你現在的生活,他會如何看待這個擁有那麼多,卻毫不快樂的人?
生活最可怕的地方,在於隨著你一天天的長大,你變成瞭一個自己小時候最痛恨的人。
幸福是寧靜的、連續的、溫暖的。如果是這樣,那麼僅僅期待更好的技術來拯救你的生活,給我們帶來幸福,永遠隻是癡人說夢。正是如此,我對所有高科技、新技術保持好奇,卻也保持距離 —— 我一定要想明白自己想從中獲得什麼,要多少才夠?然後才接觸。
赫本說:“物質越豐裕,我要的卻越少;許多人想登上月球,我卻想多看看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