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7:07:52
這個高科技的霧霾天,我多希望在北京一眼能看到綠樹啊。
點評:在統一價值論中,當某事物的價值在將來可能會發生明顯降低時,就會對該事物產生一種焦慮感。為什麼在科技發展到今天這個程度,人們會產生如此明顯的焦慮?因為焦慮是人們預感到不利情景的出現而產生的一種擔憂、緊張、不安、恐懼、不愉快等的綜合情緒體驗。那麼,對科技而言,人們在擔心什麼,緊張什麼,對什麼感到不安……下面這篇文章有進一步的說明,人們需要高科技的生活,更需要知道自己想要到底是什麼。
科技讓人生活得更好而不是更幸福
文/蘇敏堅
“一個女的拿瞭老公的IPAD到閨蜜傢上網,結果發現WIFI自動連上瞭。/某人罵微博推薦系統:什麼爛推薦系統,把我前女友推薦給我老婆,說你們有共同好友。/一個女孩將前男友從QQ刪除,過幾天彈出提示:你可能認識他。女孩心想:媽的何止認識!”
這是最近挺火的一則微博,對於這則微博,我的評論是“信息時代之殤”,也許沒那麼誇張,但若深思下去,其折射出的問題則是多層次的。首先大部分人都會想到是隱私問題,如今普通客戶在各種各樣龐大的分析系統面前可以說毫無隱私可言,如果需要,系統可以知道你的一切,包括誰是你的前女友,甚至誰是你下一個女友它也能基本準確地分析預測出來;然後還有另外一種更深層次的問題更值得我們去思考,這些商業系統平臺的行為遵循的邏輯是什麼?如果有看過好萊塢電影《鷹眼》相信你肯定對其中的ARIA超級電腦有印象,鷹眼系統的底層邏輯是《獨立宣言》,其中的關鍵是 “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幹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為瞭保障這些權利,人類才在他們之間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當權力,是經被治理者的同意而產生的。當任何形式的政府對這些目標具破壞作用時,人民便有權力改變或廢除它,以建立一個新的政府。”基於這樣的邏輯,鷹眼甚至做出瞭謀殺總統的決策。今天科技可以說已經高度發達,那我們所有的那些系統平臺軟件應用,它們所基於的底層邏輯是什麼?是讓人們更幸福嗎? 進而引申到另外一個思考,科學技術的發展到底是否會讓人們生活得更幸福?
首先,幸福是什麼?《辭海》中關於幸福是這樣定義的:心理欲望得到滿足時的狀態。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對生活的滿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樂趣並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續久遠的愉快心情。而在百度上則提供瞭另外一個間接但具體的定義:幸福是什麼很難有統一的答案,但幸福的來源可以分為四個方面:來自物質的滿足,比較短暫並且遞減;來源於情感層面的親情、友情、愛情,比物質層面持續穩定,有益無害;來源於信仰的,如各種宗教對幸福的期盼和沉思;來源於自我實現的,如科學傢、藝術傢、慈善傢等,通過幸福他人達到永恒幸福。從以上對於幸福的文字中我加以解讀,幸福是多層次的,幸福感是從滿足感而來的,而滿足感的源泉則分為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甚至物質這個層面可以狹義地理解為僅有食物,因為大部分物質是無法直接轉化為幸福感的,而必須先轉化為某種精神層面的情感的滿足,舉個例子來說,今天你買到瞭iphone5,你覺得幸福,但其實你不是真正的幸福,你產生幸福感的滿足來源於iphone5新奇功能的好奇心的滿足,或者虛榮心的滿足,抑或是一種對於工業美感的追求的滿足。而精神層面的來源就比較寬廣,親情,友情,信仰的追求等等都可能帶來滿足,進而轉化為幸福,如幾百年來穿越黑暗兇險的大洋前往世界各地傳道的傳道士是幸福的,甚至如果你有戀襪癖,你在床底下找到一隻舊襪子時你也是幸福的。因此,人們的幸福跟物質沒有必然的關系。
那科技又是什麼呢?在一篇對《科技想要什麼》作者Kevin Kelly的訪談中有這樣一個對話: “科技到底想要什麼?”“生命想要什麼,科技就想要什麼。“ 另外,Kevin Kelly還有一番更精彩的言論“是的,我認為科技是生命體的第七種存在。人類目前已定義的生命形態包括植物、動物、原生生物、真菌、原細菌、真細菌,而科技應是之後的新一種生命形態。這是我所收集的一些圖,它們展示瞭各生命體的演化時間和過程,對比後你會發現,其實科技的演化和它們有著驚人的相似。所以我的觀點是:科技是生命的延伸,它不是獨立於生命之外的東西。“從這個角度看來,科技是一種類生命系統,或者說類自然生態系統的存在,這樣的話,話題將不再是科技發展能否帶來幸福,因為科技與人類如影隨形,是一種必然的存在。對於這樣的觀點,我無從反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