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不驚人死不休(96)來碗雞湯,別放心靈
2016-08-13 17:08:11
心理:
一個優秀的機械師能看出你的車毛病在哪裡,是因為他們知道,你的車在還沒出毛病的時候是如何運轉的。”我想,分析情感問題,大概也該是這麼個原理。我一直有個偏見:探討情感問題,不論是跟誰探討,性質都是一樣的。哪有什麼祖傳八輩兒半專治失戀劈腿擰巴缺愛的老中醫給你診脈瞧病?都是病人之間交流病情。一張嘴就頭頭是道的, 也不過是久病成醫自學成才。不過,有人病得久,就成瞭醫,有人病得更久,而那病卻還隻是病。成不成得瞭醫,看悟性,也看造化。——東東槍:《鴛鴦譜》貪心就是拿一粒紐扣,要人傢在上面縫件衣服。——關於貪心的生動詮釋。也許,我們每個人的心底裡都想過別人的日子,這就是這個世界的根本悖謬所在。 ——格非為人處世中,不要帶著“改變他人”的使命,就不會有壓力。改變那些可以改變的,接受那些你無法改變的,永遠不要忘記我最推崇的個人品質是“包容”,讓你的理念深入到自己內心,融進平常生活的待人接物之中,一切自在不言中。一個人、一個社會的改變,有其自身的軌跡,我們盡力而為,不急不躁,足矣。——楊恒均“我想我是喝多瞭,”老米對餐館招待說,“給我拿點什麼醒酒的東西來吧!”“好的。”招待說,“我這就去拿賬單!”其實,要上非誠勿擾的女人有三種。一種是,“原諒我這人比較直接啊,你有錢嗎?”;一種是,“我這人比較隨便,有錢就行瞭”;還有一種是,“我這人比較單純,隻想找個有錢的……”我很喜歡”說的也是“四個字。可以給話不投機留一些體面,讓見風使舵多幾分真誠。我們的不滿足大部分並非源自於疾病或物質上的困境,而是未能充分活出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誰,不認識我們真正的存在本質,無法自在地做自己,所以才會有情緒上的苦惱。——阿瑪斯《內在的探索》痛是一種很神奇的東西。它把模糊的東西,轉化為清晰。把遲鈍的東西,轉化為尖銳。就是通過被傷害,愛的感覺變的清晰而尖銳。存在感總是與痛感聯系在一起,而安全又總是緊挨著麻木。——劉瑜,百毒不侵的人,都曾無可救藥過。心事這東西,你捂著嘴,它就會從眼睛裡跑出來。
教育:
小心你的思想,因為它們會成為言辭;小心你的言辭,因為他們會成為行為;小心你的行為,因為它們會成為習慣;小心你的習慣,因為它們會成為性格;小心你的性格,因為他們會成為命運。 ——瑪格麗特·希爾達·撒切爾(Margaret Hilda Thatcher1925--2013)。兒童學習能力是驚人的,在學校裡教學生卻是一件很困難的事。——皮亞傑“制度自信”對一個國傢來說,是這個國傢在國際上是“得道多助”、還是“失道寡助”,軍隊與民心是否有能力捍衛領土與主權完整,國民持這個國傢的護照在國際上是否受到尊重而暢通無阻……“制度自信”對於廣大的民眾來說,就是食品安全,就是教育公平,就是國民的基本人權得到憲法的保障,就是國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是貪污腐敗不再屢禁不止且愈演愈烈,就是你寫一篇文章不再莫名其妙地被刪除卻好像什麼事也沒有發生……——楊恒均人生像攀登一座山,而找尋出路,卻是一種學習的過程,我們應當在這過程中,學習穩定、冷靜,學習如何從慌亂中找到生機。如果隻看合乎自己口味的書,那你永遠隻能知道你已經知道的事。——蔡康永每個時代的蒙學教材都愛向小孩灌輸這個信念——點兒背到一定份上,你的才華就會井噴,你的罪是不會白受的……可是事實並不是如此,多數的罪都是白受的,沒有補償的。——民國才女白薇我們接受的教育裡,很少教導人如何尋找好書,並從中獲取樂趣。讀書並不是能“立刻收獲快感和優越感”的事情,相比於看電影和打遊戲。所以瞭:讀書既然是件苦差,樂趣來得少又慢,讀書人本身又容易被當怪物,自然閱讀率就低瞭。換個例子。如果你每次行房之前,都被父母要求“要光宗耀祖,要後繼有人”,而且大傢還要指點“這個人很奇怪哎,老是喜歡行房卻又不生孩子”,最後你行房的對象還不太美麗性感,久而久之,你也會變成性冷淡。——張佳瑋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龍應臺你必須隻有內心豐富,才能擺脫這些生活表面的相似。——王朔《致女兒書》品德是無法偽造的,也無法像衣服一樣隨興地穿上或脫下來丟在一旁。就像木頭的紋路源自樹木的中心,品德的成長與發育也需要時間和滋養。也因此,我們日復一日地寫下自身的命運,因為我們的所為毫不留情地決定我們的命運。我相信這就是人生的最高邏輯和法則。——宋美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