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7:10:53
那麼欺詐呢?也有不由自主的道德界限麼?Ariely為此設計瞭一個“作弊測驗”。他讓受試者在很短的時間內做20道難題,到時間後報告自己做完瞭幾題。他故意制造瞭一些條件讓他們有機會作弊,並且把機會創造得很“安全”,作弊的人以為自己不會被抓到而謊報做完的題數。這些人都不知道別人完成的情況。Ariely統計瞭一下,在嚴格監視的條件下,大傢平均能完成的題數是4道,而謊報的人平均在6道左右。多數謊報者都隻往上加瞭兩三道,沒有一個人謊報 20道的。這個結果也很有趣,有機可乘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會撒點小謊,但也都會自我約束,不把謊撒得太離譜。
看來我們確實容易受各種誘惑,但也不輕易越界。也許這兩個例子還沒法直接證明那些偷可樂和謊報成績的人是在遵守道德底線,而不是因為一元錢和做完全部題目的誘惑力不夠。難說這些人在面對更多金錢和更大獎勵的情況下不會做出什麼丟臉的事來呢?
正巧有另外兩位心理學傢,哈佛大學的 Greene 和 Paxton 做瞭一組腦成像實驗,看看受試者在有機會撒謊的時候,大腦活動有什麼特點。人大腦靠近前額的部位有幾個腦區主管“自我控制”,分別叫做前扣帶回、背外側前額皮質和腹內側前額皮質,它們通常在人要做一些比較困難的決定時被激活。Greene和 Paxton 想要驗證的假說是這樣的:當人有機會撒謊並且撒謊比誠實有利時,撒謊就成瞭一種誘惑,而拒絕這種誘惑的過程是一個做決定的過程,會引起“自我控制”區域的激活。相對地,那些撒謊的人接受瞭誘惑,“自我控制”區域不用那麼努力去做決定,激活的程度就會輕很多。
實驗結果讓兩人吃瞭一驚,跟他們預想的剛好相反。那些“自我控制”區域在堅持誠實的人腦中激活度完全不顯著,反而在撒謊的人腦中高度顯著。
他們由此提出瞭一個非常吸引人的假說:有沒有可能保持誠實是人的一種天性呢?因為撒謊違反瞭這種天性,才需要“自我控制”的區域做出抉擇;保持誠實的人表面上是放棄瞭有可能得到的利益,但行為和大腦的自然反應沒有矛盾,所以不需要“自我控制”區域的幹預。如果真是這樣,那麼“良心不安”這種用來譴責撒謊者的話,其實是有據可依的。
看來在普羅大眾身上,人性也許沒那麼極端,誠實守信可能和趨利避害一樣有天性的成分,而不僅僅是道德和環境的外在約束使然。我們愛貪小便宜,但也不唯利是圖;有機可乘的時候撒像Kahn先生那樣個小謊,但並不意味著內心就沒有猶豫。也許未來的經濟模型中可以有不那麼絕對的變量,它們指導的經濟政策能把人性的善惡兩面都納入考慮。
經濟學傢 Bhide 和Stevenson 在他們著名的《如果誠實沒好處,還要誠實幹什麼》一文中說得好:“唯有每個人心中堅持做正確之事的決心能拯救我們(的經濟)於混亂和停滯的境地,不管這樣做帶來利潤與否。”他們下此結論的信心來自於文中一些受訪商人對自己道德信條的忠實不移。如果看到他們的理論在麻省理工和哈佛實驗的受試者身上得到瞭行為學和神經生理學的驗證,這些樂觀的經濟學傢們大概會更受鼓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