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7:10:19
前記:感謝你分享易中天先生的這篇講稿,易中天講“中國文化和中國人”,說得真是太逗瞭!文章比較長,分成2頁。
正文:
我今天要講的是:“中國文化與中國人”。為什麼要講這個呢?道理很簡單。因為我們都是中國人,都生活在中國文化的環境和氛圍之中,我們的所作所為,生存發展都是與這個文化密切相關的。如果不瞭解中國文化,我們就不能瞭解自己;我們不瞭解自己,就很難把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好。
一、什麼是文化
那麼我們馬上要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什麼是文化,或者說,什麼是中國文化。當然,要回答“什麼是中國文化”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弄清什麼是文化。那麼什麼是文化呢?文化學上關於“文化”的定義大約有兩三百條,今天下午如果我來講這些定義的話,恐怕要走掉三分之二的聽眾,我還是來講一個故事吧。有四個人去咖啡廳喝咖啡,發現杯子裡有一個蒼蠅。第一個發現的是英國人,他站起來,掏出錢包,抽出一張鈔票,壓在杯子下面,就走人瞭。為什麼呢?因為咖啡裡有蒼蠅是不能喝的,他肯定也很憤怒,但他是紳士,不能發怒,於是就用付錢但不喝咖啡的方式來表示抗議。第二個發現的是日本人,他勃然大怒,“八格牙魯!”再把服務員叫來:“你的什麼的幹活!蒼蠅的有!你們懂不懂管理啊,還想發展?”很是憤怒.因為日本人做事很精致很到位,不允許出現這種狀況的。第三個發現的是美國人,他笑瞭,用手指一勾,把那個服務員叫瞭過來:“不錯啊,咖啡裡還有蒼蠅啊,不過在我們美國咖啡不是這樣上的,我們是先端上來一杯咖啡,再端上來一罐牛奶,再端上來一小碟方糖,再端上來一小碟蒼蠅,我們想放多少放多少。”美國人有幽默感,他用這種方式表示抗議。我就要提出一個問題瞭,如果是中國人呢?中國人會說:“去!把你們領導找來!”這是什麼不同,這就是文化的不同。
中國人是有事找領導,美國人有事找律師。比方說,兩個人在路上車子相撞瞭。他們是不會吵架的,雙方會走下車來,相互交換一下名片,然後說,請找我的律師。因為美國是一個法治國傢,它的文化就是法治文化。雖然他們也不喜歡律師,美國人對於律師是一個矛盾的態度。美國有一個笑話,一對年輕人上瞭天堂相愛瞭,然後他們去找上帝:“上帝啊,我們想結婚。”上帝對他們說:“這個事情很好辦,一個星期以後會有一個牧師上天堂,他可以為你們主持婚禮。”一個月之後,年輕人又來找上帝,上帝啊,我們要離婚。上帝說,這就難辦瞭,天知道什麼時候才會有律師上天堂呢!這個笑話說明美國人不喜歡律師,但是又離不開律師。因為他們是法治國傢,講究任何事情通過法律的途徑來解決。但是咖啡裡有一個蒼蠅的事情實在不值得去找一個律師來,那麼就調侃兩句服務員也就算瞭。這說明咖啡裡有蒼蠅這件事任何人都要憤怒的,但是表達憤怒,提出抗議的方式是不同的。
因此,我們就發現,文化和方式是有關系的,或者準確地說,文化就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方式。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人,有不同的生存和發展方式。包括交際方式、包括各種方式,由此構成瞭不同的文化,比方說西方人見面hello,你好,握手,如果關系親密的可以擁抱。中國人見面會寒暄,"久仰""久違瞭",這就是不同的方式。又比方說,西方人吃飯用刀叉,中國人吃飯用筷子,這也是不同的方式。但是,如果我們把這些方式放在一起比較一下,就會發現這些方式背後有些共同的東西。比方說,這兩種方式就體現出西方人和中國人不同的性格,西方人性格外向,中國人性格內向,所以,西方人伸出手去握別人的手,中國人伸出手去握自己的手;西方人用刀用叉,都是進攻型的,中國人用筷子是向內用力的。一個是交際方式,一個是進餐方式,在這兩個不搭界的方式中,我們發現瞭其共同的東西。這說明瞭在許多具體的文化方式之上,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方式,一個方式的方式,一個總的方式,這個我們就稱之為“文化的思想內核”。
二、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思想內核
由此又引出一個問題,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核是什麼?我還是來講故事,有一位先生在臺 灣一傢公司做公關經理,負責接待各國各方來的客戶。有一天,來瞭兩個美國人,老板就對 這位公關經理說:“小吳啊,請兩位美國客人吃個飯吧。”中國人的習慣是客人來瞭要接風,客人走瞭要餞行。老板沒有時間,就安排公關經理去請一下,可小吳想,三個人怎麼吃呢,點菜也不方便。於是,他就再叫瞭五個同事,八個人正好一桌。到瞭餐廳,服務員把菜單遞上來瞭,公關經理馬上把菜單傳給美國人,請他們點菜。其中一個美國人在美國唐人街吃過中餐的,很內行,他打開菜單一看。哎,芙蓉雞片,OK,點瞭。然後,再傳給另一個美國人,而那個人從來沒有吃過中餐,看都看不懂。於是,小吳接過菜單,讓同事們一人點一個。最後,菜單又傳到那個美國人手裡,他還是不會點,於是,小吳說:“還缺個湯,要不你就點個榨菜肉絲湯吧。”OK!這美國人欣然應允。第一個上來的是芙蓉雞片,那個點菜的美國人認識的,就把這道菜端在自己面前,說瞭聲“sorry”,就開吃瞭。主人傻眼瞭,思忖道:“要不我們也像他一樣,誰點的菜誰吃”。結果,大傢吃瞭自己點的菜。最後上來瞭一大盆榨菜肉絲湯,主人這時候也說不清楚瞭,不知該如何解釋,這位美國人硬著頭皮喝下瞭榨菜肉絲湯。我覺得,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兩種文化不同的不同思想內核,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核是群體意識,西方文化的思想內核是個體意識。怎麼講?點菜吃飯在西方人看來是個人的事,所以,每個人是自己點,自己吃。甚至他們在約會時也是各點各的菜,各吃各的飯,各買各的單。而在中國人這裡,一旦聚在一起吃飯就是大傢的事情,是群體的事情,個人點的菜是給大傢點的,上菜以後也是大傢吃的,當然,最後誰請客誰買單,但如果是哥幾個聚會,大傢就會搶著買單,不分你我,不分彼此才顯得親熱,要不就不聚在一起吃飯瞭。從這件事上,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兩種文化思想內核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