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7:14:32
亨利·米勒對他一生在文學上的努力方向的概括:“在寫作時,我的目標是建立一個更大的現實……目的是為瞭生活……我反對黃色淫穢和暴力的東西……我的目標始終朝著真實的內心和諧和內心的安寧與平靜。”
亨利·米勒的情人阿娜伊絲-寧,曾是雨果的妻子,更加戲劇性的是阿娜伊絲-寧愛上亨利.米勒後,又愛上他的妻子瓊,為此還寫瞭一本小說《亨利和瓊》,在1990年被拍成改拍成電影。
這位酷酷的黑人男子在看的書是由企鵝出版社在08年出版的《不需要傳統組織機構的組織力量,已經來到大傢身邊》(《HERE COMES EVERYBODY: THE POWER OF ORGANIZING WITHOUT ORGANIZATIONS》)
此書主要是講瞭互聯網這種新生力量對傳統集團組織機構所帶來的影響,作者也提到瞭一些流行的網絡社交工具 MYSPACE、TWITTER 等。
這位“金毛獅王”先生埋頭閱讀的是一本藝術傢史《從四世紀到二十世紀的藝術傢》( 《ARTISTS ON ART: FROM THE XIV TO THE XX CENTURY》 BY ROBERT GOLDWATER )
這本書是600年間,世界各地的著名藝術傢的作品、信件、思想的薈萃集。
通過閱讀此書,你不僅可以追根溯源,也可以比較清晰地掌握六百年來世界藝術史中觀念思潮的變化脈絡。
這位頂著爆炸頭的先生,興許就是位藝術傢。
這位“黑熊”小姐又在看什麼書?
《飄在空中的露西》(《LUCYIN THE SKY》)。
這本書的內容源自一個叫做lucy的女孩的日記。這個女孩從16歲生日那天開始寫日記,她本是一個聽話懂事、成績優異的好孩子,但在參加一次party後,一切就改變瞭。她覺得party上的一切事物都非常新鮮有趣,她被深深地吸引住瞭,她開始酗酒、嗑藥,想努力成為party中的一員。她的人生從此邁入瞭一個可以說是極端的反方向。她幾近斷絕瞭以往所熟悉的一切。亦如一隻斷瞭線的風箏,她飄上瞭天空,飄得越來越遠,地下親人的呼喚她也聽不見,最後墜落在一個無人知道的角落,支離破碎......
這本小說對美國的青少年尤其陷入迷途的高中生很有教育和警醒意義。
這位半張臉藏在書後的大姐看的是《聖經》(《HOLY BIBLE》)
這位塞著耳機的青年男子,看的是海明威的《太陽照常升起》( 《THE SUN ALSO RISES》BY ERNEST HEMINGWAY)。
她在看的是馬塞爾·普魯斯特的《斯旺之路》(《SWANN’S WAY》 BY MARCEL PROUST)。
馬塞爾·普魯斯特是20世紀法國最偉大的小說傢,也是20世紀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小說傢之一。而這本書是他的長篇巨著《追憶似水年華》中的第七本書。(Swann's Way is one of seven booksthat comprise In Search of Lost Time)
這位戴著深藍色手套的女子看的是《左手的黑暗》(《THE LEFT HAND OF DARKNESS》),一本女性主義科幻小說。
戴帽子的卷發女孩在看卡夫卡的《變形記》(《THE METAMORPHOSIS AND OTHER STORIES》),旁邊那位酷似中國人的女子則在通過手機閱讀。
......
若你想瞭解更多,請看HTTP://UNDERGROUNDNEWYORKPUBLICLIBRARY.COM/
這是在遙遠的西半球,一個愛書人每天去紐約地鐵拍攝的“Reading-Riders ”。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db613d0101fxzj.html
點評:在文後,我看到瞭一條有意思的評論:
Sigh:
呵呵,1.照片裡沒有睡覺聽音樂的人?2.北京地鐵也有很多看書的,不管是紙質的還是電子書。3.如果不用想著下個月的房租不用想著晚上的加班不用想著買車買房買老婆不用想著退休後的養老保險我想很多人都願意這麼做。當然也有人會說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但是真的不好意思很多時候沒多少力氣去擠海綿瞭...PS:這種文章真的沒意義,看見一點表象抨擊這抨擊那卻不去深究其本質,這是管中窺豹。
我想,坐車時,我們也是可以選擇小睡一覺,因為生活太累,也可聽聽音樂,讓美妙的聲音安撫城市的不安,但終究覺得捧本書在看人最動人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