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7:15:59
文/Jorywang
最近一個朋友說:“看瞭一陣子你的博客,發現你的想法真多啊。我也想經營一個博客,每天寫點東西,但是卻沒有那麼多的想法。”我被朋友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精神小小的感動瞭一下,更主要的是被自己堅持寫東西的精神竊喜瞭一下。我告訴他,其實,真實的奧秘不是我有很多的想法,而是我有一個博客需要經營,所以我必須找到足夠多的想法。
於是,問題回到瞭著名的“釘子和錘子”的故事。在故事裡面,釘子隱喻瞭問題,錘子隱喻瞭方法。在關於我博客的想法對話中,釘子隱喻瞭想法,錘子隱喻瞭博客需要經營。所以,我們究竟是先有一個問題,再來找答案呢?還是先有瞭一個方法,再找個問題去練練手藝?想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但是,以我吃瞭不算多的鹽的經驗來看,有瞭釘子再去找錘子似乎更符合絕大部分情況下的習慣,因為我們更多時候習慣於被問題推著走。而為憑空研發一把錘子,似乎還不完全符合全人類解決溫飽問題的現狀吧。
很快,我在另一篇講話中再次嗅到瞭類似的問題。12年12月30日,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先生在科學與人文論壇講話時,說出瞭他對當前世界科技趨勢的判斷,白院長說,科技革命有兩種驅動:一種是社會需求驅動,一種是知識與技術體系內在的驅動。到現在為止發生瞭五次科技革命,其中兩次是科學革命,三次是技術革命。
好吧,看起來很幹燥的兩句話。不過卻切實的再一次說明瞭“釘子和錘子”問題。社會的需求,顯然是一個釘子,需要我們及時的找到一把錘子;而科技體系的內在動力,則是一把錘子,隨時可以作用在釘子上。然而,為什麼不符合人性的先研發錘子再找到釘子的模式,我們在科學界卻可以獨立成為兩種力量之一的力量?
這確實是一個好問題,因為我們已經在用錘子找釘子的思路進行工作瞭。如果政治經濟學傢馬克思來解釋這個問題的話,我猜想答案是這樣的:“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我們有越來越多的剩餘勞動力可以去做知識工作,對過去的知識進行總結,發現其中的規律。所以,今天我們可以有很多知識隨著積累的深入,推動一些創新的科技進步。”嗯,有道理,如果換做哲學傢波普爾來解釋的話,答案可能是這樣的:“科學的方法應該是推論——試錯——驗證——總結——再推論的循環過程,我們不斷的總結知識並去試錯,無疑加速瞭社會經驗的積累。”聽起來也很有道理,那麼作傢舍基的答案可能是更現代話的,舍基說:“科學由於大量工作者的參與,通過期刊、網絡的傳播,加速瞭分享,最終推動瞭各類知識解構的完善,並最終服務人類社會。”好吧,各位實在是讓我收獲很多。
不過總得看來,也許問題的解決,持續的來自兩方面的力量,一種是簡單的就事論事模式,另一種是你做瞭把錘子,釘子來投奔的模式。也許,我們可以發明帶磁性的錘子,這樣,鐵釘子就被自動吸引來瞭。
於是,錘子和釘子再也不分傢。
原文:http://blog.jorywang.com/show-441-1.html
點評:關於進化,也看看難得的人對阿凡達之後的想象。
昨晚把《阿凡達》又看瞭一遍,臨到睡覺還意猶未盡,於是自個兒在床上腦補瞭個後傳,這裡簡要的講述一下。
電影的末尾是人類落敗,在納美人的監控下搭乘飛船灰溜溜的返回地球,但是僅僅就這樣嗎?人類會甘心這樣的結局?要知道納美星發現的unobtanium(常溫超導體)將在很多方面改善人類科技,其重要性從它的價格――兩千萬美金一公斤,就知道。對此,無論是從歷史還是從人性角度去考量,我們都明白人類是不可能就此罷手的,也許四肢發達頭腦簡單(這不是鄙視納美人,相反我更喜歡那種簡單的社會)的納美人會以為這一仗打敗瞭人類就此萬事大吉瞭,但是上傳瞭葛雷(死瞭的女科學傢)的記憶的伊娃(納美星的大地之母)肯定明白事情沒有這樣簡單。
說到伊娃,我不禁會想,她到底是個什麼角色呢?電影裡她響應瞭主人公傑克的祈禱,派出一大堆天上飛的地上跑的來攻擊人類軍隊,最後才得以戰勝人類,那麼伊娃是神嗎?別傻瞭,這他媽可是科幻哪(好吧,請無視《雷神》和《復仇者聯盟》)。最科學的推斷就是納美星所有動植物的神經網絡組成瞭伊娃,整個納美星就是一個智慧體,這種智慧體在科幻裡看過很多瞭,《基地》系列裡就有,《我,機器人》裡也是,當然科幻裡的集體思維都是“人”造的,而非自然形成,我感覺自己也越來越傾向於覺得生命不可能自然形成瞭,估計達爾文的進化論最近一直被人嘗試推翻,也是因為越來越多的疑點與漏洞吧。所以在這裡我也傾向認為伊娃並非自然進化而來,而是由史前某個先進宇宙文明為瞭探索文明發展和延續所做的一項社會實驗的產物,而那個文明則在實驗還未有結果時,已經消失在宇宙的歷史之中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