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住瞭,學會瞭,就行瞭嗎

2016-08-13 17:15:40

文/zhangqian.psy

中國的基礎教育使學生成為一臺學習機器,一切都有固定的、現成的答案,你所需要做的一切就是將它記住、學會。對,學會,這是我們最常聽到的一個詞。

中國的基礎教育不要求學生喚醒身體、喚醒心靈,學生們不需要用自己的身體和心靈去尋找自己的答案,甚至也不需要用自己的身體和心靈去證悟這個已知的答案 —— 用不著,都用不著,這太費事,太費時,你有這麼多東西要學呢,每一樣都去尋找,去體悟,還學得過來麼。短平快,記住瞭,學會瞭,能依樣畫葫蘆瞭,就行瞭。

我自認是一個順從環境的人。於是,在這十二年的教育中,慢慢地,我切斷瞭大腦與身體之間的鏈接,我壓抑身體的活力與身體的感覺,我努力把自己的大腦變成一臺合格的學習機器,而不是一個感受者、體驗者和思考者。

必然地,我失去瞭自己,也失去瞭自己應有的高度。

現在想來,這是我能夠在學習中勝過許多人的原因,但同時也是我永遠都勝不過那一撮最優秀的人的原因;這是我能夠比許多人都快樂的原因,但同時也是我永遠都無法像那一撮最優秀的人那樣真誠、自由、充滿生命力的原因。

高考結束,進入大學,這是大部分中國學生生命的轉折點。沒有人告訴你該怎麼轉,甚至沒有人來預告一下這個轉折點的重要性。其實,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是從這時候開始拉開的。

而所有的人都告訴我們,拉開距離的是高考,我想,更加重要的是高考之後,確切地說,是高考之後你決定如何對待自己的人生,如何對待這個世界,如何對待自己。

至於我,我有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

好消息是,我模糊地知道,之前的我並不是真正地活著,並且我決定從此開啟真誠而自由的生活,讓我的大腦和我的身體重新鏈接到一起,打開我身上所有的感覺通道,體驗生命的全部,讓我這個生命和這個世界鏈接到一起。

壞消息是,我對學習的認知並沒有改變。我以過去十二年形成的頑固眼光看待學習這件事,以為凡學習就必須壓抑身體、壓抑感覺、壓抑體驗。必須切斷大腦和身體的鏈接,必須切斷自己和世界的鏈接。必須關閉視覺,不能去看這個五彩斑斕的世界;關閉聽覺,不能去聽這個生機勃勃的世界;關閉嗅覺,不能聞到空氣裡生命的氣息;關閉味覺,不能品嘗舌尖上食物的美味;關閉觸覺,不能觸摸這個真實的世界;關閉情緒,不能去感受令人身心蕩漾的、激烈的體驗。

以上這些,我以為,就意味著專註和投入。

可以想象,它們令我走入歧途。這些年來,我從未做到過專註和投入,因為我害怕這個狀態,我排斥這個狀態,我抗拒這個狀態,我認為它和死亡沒有什麼區別。而我,想要活著。

而且,即便我強迫自己做到瞭,也往往毫無收獲:這是必然的,一個關閉瞭自己全部感覺通道的人,一個關閉瞭自己全部體驗和情緒的人,一個切斷瞭大腦和身體鏈接的人,一個切斷瞭自己和世界之間連接的人,怎麼可能有力量,怎麼可能有靈感,怎麼可能有發現?

脫離瞭身體的大腦,是一臺毫無內容、毫無意義的機器;脫離瞭大腦的身體,是一具空殼。

無源之水,無根之木。這就是為什麼,我總是感到焦慮,總是感到恐懼,總是感到如此無力。總是疲於奔忙,卻一無所獲。

保持感覺通道的暢通,保持大腦和身體鏈接的暢通,保持自己和世界之間鏈接的暢通,是力量的來源,是生命力的來源,是創造力和發現力的來源。

再回過頭來,工作和學習中所需要的專註和投入絕不意味著需要關閉自己的通道,恰恰相反,它意味著要最大限度地打開並清空自己全部的通道,然後,將它們聚焦在一點上。這時候,我的大腦和身體彼此融合,我聚焦全部的自己去和這個世界的一部分真正地相遇並相互瞭解,或許還擦出瞭火花。

這時候,我不是死去的,而是活著的,而且,活得很鮮明,很銳利。

點評:

我不喜歡和一切角色意識太強烈的人打交道,例如名人意識強烈的名流,權威意識強烈的學者,長官意識強烈的上司等等,那會使我感到太累。我不相信他們自己不累,因為這類人往往也擺脫不掉別的角色感,在兒女面前會端起父親的架子,在自己的上司面前要表現下屬的謙恭,就像永不卸妝的演員一樣。人扮演一定的社會角色也許是迫不得已的事,依我的性情,能卸妝時且卸妝,要盡可能自然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