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更會開Party

2016-08-13 17:17:51

文/越楚

日前參加朋友的一個生日Party,席間有朋友問我:古人是如何開Party的?我說:中國古人的Party,雖受當時條件的限制顯得原始古樸,但大多比現代人的Party更有文化內涵,尤其是古代文人的Party,相當於現在作傢、書畫傢的各類“筆會”。其中最風光的一次Party,無疑是由東晉大書法傢王羲之“做東”,在會稽山陰蘭亭舉行的“曲水流觴”大Party,並為後世留下著名的《蘭亭集序》。

中國古人頗有閑情逸致,朋友間聚會的方式往往別出心裁,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挺會玩”。他們隨便找一條溪水,就可以開個Party,美其名曰“曲水流觴”;他們在野外采得一把花草,也可以開上一個Party,叫做“鬥百草”。

“流觴曲水”源於周代盛行的每年三月“上巳”(上旬的“巳”日),由女巫在河邊舉行為人們除災去病的儀式,叫“祓除”或稱“修禊”。禊有清潔的含義。後來,古人把修禊與踏春、遊春融為一體,便有瞭臨水宴飲之風俗。為增加樂趣,就讓酒杯盛滿酒順著曲折的溪流漂浮,漂到誰的面前,誰就拿起酒杯一飲而盡,故名“曲水流觴”。

東晉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大書法傢王羲之與當朝名士謝安、孫綽等42人於會稽山陰蘭亭(今浙江紹興),進行瞭一場別開生面的“曲水流觴”大Party,以此排遣感傷,抒展襟抱。這一天,春日融融,清澈見底的溪水中酒香飄溢,42位雅士端坐小溪兩側,一邊飲酒,一邊吟詩,借酒抒懷,以文會友。當日,共得詩三十七首。王羲之也在酒酣人醉之際,筆走龍蛇,寫下瞭那名傳千古的《蘭亭集序》。這次“曲水流觴”,應該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文人Party。

“鬥百草”又稱鬥草、鬥花,起源較早。唐劉禹錫詩句有“若共吳王鬥百草,不如應是欠西施”,說的是春秋時期吳王和西施就已在宮中玩鬥百草瞭。

“鬥百草”先前多在兒童間玩耍。大約在南北朝,“鬥百草”在南方已演變為季節性的風俗。《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四民並蹋百草,又有鬥百草之戲。”每年端午節,民間百姓除瞭食粽子、飲雄黃酒、舉行賽龍舟外,還常相聚一處玩“鬥百草”的遊戲。唐至五代十國時,宮中也流行起“鬥百草”。民間男女則借“鬥百草”的機會,自由交往,選擇心目中的情人,以定下終身大事。在鬥草鬥花時,古代婦女為瞭增添輸贏的刺激性,還常常會取下頭上的寶釵作為賭註相博。唐代鄭谷詩的“何如鬥百草,賭取鳳凰釵”,宋代王安石的“共向園中尋百草,歸來花下賭金釵”,便是真實寫照。

摘自:《經典文摘》

點評:真是很浪漫啊,那麼古人晚上都在幹什麼呢?因為古代科技的局限,是不是沒有現代人這麼豐富的夜生活呢?其實不然,他們自有妙方。

睡覺: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夜來風雨聲很傳神,畫面感)
發呆: 人閑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喝酒: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等人下棋: 有約不來過夜半, 閑敲棋子落燈花。
會友: 閑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嘆氣: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織佈: 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君既為府吏,守節情不移。賤妾留空房,相見常日稀。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
洗衣服 這裡經過@康少林 提醒更正為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聽小曲(送人?):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想媳婦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想老公: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睡別人老公: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好吧...這個...其實最後兩句是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偷東西: 聞有狗盜者,晝伏夜潛行。摩弓拭箭鏃,夜射不待明。
逛青樓: ......詩詞尺度有點大,就自行查閱吧,婉約詞裡,還有很多古典名著裡...很多
各種爬樓: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小樓寒,夜長簾幕低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