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讀書時,我在想什麼

2016-08-13 17:18:28

下面是棠昕和莫塵對《你是想讀書,還是想讀完書?》的延伸,儼然,讀書的樂趣就是與書的深交。

一、也說讀書

文/棠昕

在閱讀上讀到一篇文章《你是想讀書,還是想讀完書?》,頗有感觸。文章大意是說讀書不在於量,而在於質。文章中舉例,讀書的人倘若以這本書我讀瞭多少多少頁,讀瞭多少多少本書這種方法來衡量讀書,那麼從一開始就錯瞭,因為這說明你在乎的不是書帶給你的感受,在這個層次上你與書並沒有深度交流。

細想來,看自己去年下半年的讀書筆記,臨近考試的讀書筆記與相對閑適時相比就顯得倉促多瞭,往往來不及細細體會和多寫兩個字讀後感就翻開瞭另一本書,這種做法真好比豬老八吃人參果,還沒來得及細品就吞下肚裡去瞭,更不提有特別深刻的感受。

看過這篇文章之後,又翻開瞭張愛玲的《都市的人生》,裡面有篇文章叫《穿》,作者由張恨水那一代人對女人衣著的理想談起,談到作者自己年幼時是多麼羨慕母親可以有各種衣物,多麼盼望自己快快長大,無奈日子太長,於是感慨“童年的一天一天,溫暖而遲慢,正像老棉鞋裡,粉紅絨裡子上曬著的陽光”。看到這裡,不由得心一驚。心驚一則由於我對這句話非常熟悉,隨時可以脫口而出,終於找到這句話的出處瞭;二則在於我心驚的時候目光已移到下幾行文字中去瞭,思維並沒有在初次讀這句話時蕩起波瀾,產生它本應該有的效果。初次看到這句話,是在大學一年級的文學理論課上,老師講解俄國形式主義的“陌生化”這一概念,所舉的例子就是張愛玲的這個比喻句。在童年時代裡,懵懂無知,每天忙著玩樂,常常憧憬著長大之後可以擺脫大人們的種種束縛,於是就可以自由自在的想做什麼就是什麼,可是日子總是一天、一天的重復,長大的日子似乎特別慢、特別遙遠。這想必是每個人在童年時代都有過的感受,作者也有感於此。巧妙的是作者將這種抽象的感受轉化成具體的可以感受的事物,“老棉鞋”給人一種老年人般蹣跚臃腫的感覺,冬日裡最多的是潮濕陰冷,倘若有陽光曬著就會格外暖意融融,於是就會有不想動彈、靜止的感覺,由此來說明時間過得慢真是再貼切不過,“粉紅絨裡子”則給人一抹亮色,童年時光的慢畢竟不同老年人的慢,一抹亮色來回應童年是恰當的,再從整體上看,這個比喻一氣呵成,短短一行字卻蘊含瞭多麼豐富的情感。如此精妙的一句話,倘若不是聽瞭老師的講解,而是我自己看到的,我會有這樣一番深入的理解嗎?倘若錯過瞭這樣的生花妙筆豈不可惜?想到此,果然“讀書”和“讀完書”雖隻一字之差,卻是大不相同。

對於讀書求質而不求量,我想這隻能針對有深度有廣度的名傢大作而言,的確,對於這樣一類作品,看一遍是遠遠不夠的,優秀的作品是能常讀常新的,隻有多讀才能深入。說到讀書的方法,想起英國哲學傢培根寫過的一篇《論讀書》的文章,見解十分精辟。培根認為,有的書可淺嘗輒止,有的書須全神貫註,有的書甚至可請人代讀。我認為這樣的做法是十分明智的,書豈止千萬種之多,倘若沒有一定的讀書量作基礎,孰優孰劣,從何而判斷?沒有讀過優秀的作品便不知道何為優秀,沒有讀過平庸的作品便不知道經典之作緣何而經典。即使有從別處聽來的判斷方法,沒有實際操作,說白瞭還是紙上談兵。此外,沒有一定的讀書量,終究視野不夠開闊,井底之蛙即便將頭頂一方天空的星數得再清楚,也還是孤陋寡聞。

如果能穿越,面對今天的浩瀚的信息,恐怕孔子也會感嘆:“信息如洪流,不舍晝夜。”面對如此多的信息,全部掌握的可能性暫且不論,即使全掌握瞭也不免太淺太泛、毫無深度可言;倘若不掌握,又跟不上時代潮流。為今之計,恐怕更要掌握質與量的平衡點。

二、當我們談論讀書時,我在想什麼

文/莫塵

曾說過自己是無意間看到瞭閱讀讀書,爾後還贊嘆過閱讀之聰明,作為喜愛文字的讀書人,擁有這樣的一個博客,多少能分解掉一些讀書中的疑惑,某些情感通過文字的表達也能得以釋放。

加入瞭讀書群後,群聊的主題難免會圍繞讀書,時而會有人說,我在看什麼什麼書,分享書的內容,及心得等,有人寫書,有人讀書,有人聊書,都說因為愛好讀書而相聚在一起,12年年末,在群裡弄瞭個曬書籍及分享心得活動,看到不少群友留言,多數人都寫瞭些自己看過的書籍,其中以心理類的書籍居多, 還有不少人說2013年要靜下心來多讀幾本好書?當我們談論讀書時,大傢是真的愛好嗎?我就會質疑自己的這種愛好?本人不愛買書,不愛做學習筆記,自己的書讀過後通常還是嶄新,常去書店蹭書看或借書看,也練就瞭一點速讀方法,因為讀書快而沾沾自喜過,有人言,“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一月不讀書,耳目失清爽”。而我時而會一個月都不讀書,更別說讀好書瞭,對書有些某些情緒上的排斥,情浮性淺吧。那我愛好讀書嗎?帶著這種質疑,百度“愛好”一詞,得到這樣的解釋,(愛好:喜愛,具有濃厚興趣並積極參加,時間長瞭可能成為生活的習慣;愛好的同義詞是特長、癖好、嗜好、喜歡、喜愛、喜好)。有人因為喜歡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從來有一定的特長,在某個領域或技術方面,有著獨特的見解和解決手段。而特長是一般別人很難達到的成就這個特長的,可以是因為工作,生活的需要而逐漸練成的,也可以是因為愛好或喜歡。想想自己讀書多年,雖說習慣讀書但沒有讓這種習慣變成特長,是不是有些可惜和慚愧呢(我這樣的想法或許太功利,中瞭學以致用的毒)?百度還說愛好不代表一定具有專業性,可以是隨便的,娛樂或消遣,是一種自我意願。這樣理解,心中的疑惑少瞭幾分,原來我也是愛好讀書的,但為什麼對於讀書的感覺一直是既愛又“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