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讀書時,我在想什麼

2016-08-13 17:18:28

愛讀書,或許是因為可以學習知識、擴開眼界、解答疑惑、美化心靈等(不多言,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讀書愛好者都贊嘆過),但“恨”讀書呢?這裡的“恨”有某些讀書時期的厭倦,有某些讀書時候感覺到的質疑和被欺騙,有某些時候讀書不斷帶來的疑惑常讓人陷入某種黑暗怪圈難以自拔的無力。因為有這種“恨”,所以我總會在某些時候適當的與書籍保持一點“短距離”,給腦袋留點自我思考的空間。

心理學中有個“暈輪效應”,提出人們對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隻從局部出發,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讀書也一樣的,以前很崇高的相信書裡說的事實,認為書上寫的就是真相,是可信的。所以,跟著書就認定某某某是新中國的大救星、是中國的神,全世界無人可比。讀這種書籍,自己被框進瞭一個“神化”的崇拜裡,把人看作是偉大的神。後來才知道,人就是人,何來神,不過是被某些思想的欺騙性把我蒙瞭。讀書一度讓我相信某人是偉大的神,某人是該大批大鬥的惡人。當事實真相一一攤開,我才知道,那些被神定義為惡人的,是真正的好人。這種欺騙讓人真假難分、善惡難辨,誰是功臣誰是罪臣,一度難以界定。

學生時代看過不少言情、武俠類的書,中過其中的毒,不顧學業的緊張,明目張膽或偷偷摸摸地看,導致學業成績下滑,甚好懸崖勒馬,被老師和傢人發現後勸導且制止瞭,不然誘發瞭早戀,那後果或是另一般滋味瞭。近幾年網上流行的穿越,玄幻類書籍,看過一些,有些文筆或直接又張狂,或新潮又大膽,或刺激又鮮艷,但情節雷同,驚嘆那些穿越小說中的女主們的容才兼備、德藝雙馨,擁有雙核CPU(不僅擁有21世紀人類的文明,高科技手段,還能擁有原女主的絕美姿色或雄厚傢庭背景),簡直“萬能”,於是乎贏得大片的男主,男配們的追崇,喜愛,獲得良緣。但是這類書籍有個總體印象的主體“自我中心化”,在現實生活之上為作者或眾多讀者建築一種“逃避的幻象”,讓不少人讀得如癡如醉。

何止癡醉呢,還充分地激發起他們對性愛和享受的向往,於是有些人懂得瞭什麼是媚傷、什麼是矯情,終日裡把自己幻想成小資少女,享受著王子帥哥們的追逐。這類的書籍使少女們不再安守那份羞澀、不再約束那份過早萌動的心,於是,他們的早戀像上下課一樣隨便,成雙成對牽手而行的男女同學成瞭街頭一景。還曾有位同學對我說,穿越小說中的女主們十五六歲都婚嫁生子瞭,我十五六歲談戀愛不算過分吧。唏噓!身邊也有一些同事即便是結婚生子也還在看這類的書籍,她們說,這是一種戒不掉的毒癮,他們知道這些說的不真實,文筆殘差不齊,學不到多少知識,年復一年的讀,閱讀水平是十年如一,但是看這樣的書籍是安置自己的方式,用來消磨時間,打發自己。在他們的眼裡專業性或深奧的書籍,其功效和安眠藥媲美。

如今網上有不少“自我情緒式”的書籍,這類書籍有對人生的理解,有對自我的解讀,所寫的柔軟而自戀、內斂又醒覺,讀得人暗自憂傷、又共鳴共憐,讀得人表面低調、又心境高揚。讀得多瞭,自己也曾不由自主也寫些類似風格的文章,寫得低調又憂傷、自戀又自信。這類“自我情緒式”的書籍其中不乏也有智慧的,卻也讓人有種這是遠離生活、無視生活的概嘆,總覺少瞭生活原味的支撐,落瞭個無病呻吟的嫌疑,讓人感覺矯情。

有人言,讀聖賢書,與聖賢對話;讀哲學書,與萬物思辨;讀歷史書,以史來明鑒。我在領略和采集各方的思想風景時,讀到一些智慧大師們寫的書籍,初時會覺得這些觀點頗穩,很有道理,可細想起來一切又越來越溶入黑暗,某些論點如頑石般是難以破碎的堅果,我被深深吸引,但它的內核卻對我深而不露。心中時常會有被不同觀點左右互博的狀況,半懂不懂,如進入更為迷霧般的叢林,找不到出口的方向,痛苦而無力。於是放下書本,喘喘氣,把自己疑惑告訴他人,其中能得到一些啟發和答案,但在啟發中或會引出另一些疑惑,如此往復循環。讀書就是這樣不斷的自我發現,然後再自我提高的工具。

書籍本無毒,有毒的是寫書人的思想,在讀書市場泛濫的今天,這種毒柔軟而無形,常常能蒙蔽讀者的心靈、內在,深陷其中又難自辨的我們,讀著讀著迷失瞭方向,朝著遠離事實的表象固執的認定、認知,卻原來,這些所謂的認定和認知,不過是被欺騙瞭的有違事實的無奈。而帶給我們這些欺騙的寫書人不知是無知還是自戀,要不就是功利的需要。人,就在這外在的因素下,寫著一本本欺騙性的書籍,欺騙著讀者,也欺騙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