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北京:一座“神奇”的城市?

2016-08-13 17:23:26

文/趙強

新年新氣象,時間過得飛快,又老瞭一歲。縱然自己不想去承認,可是2013年已然來臨;回望2012,留下最多印象的城市竟是北京。我是今年開始才正式踏上北京這片“神奇”的土地的,這個地方擁擠不堪的,有部分人可能不是“很待見”,但我不厭煩。這並非意味著我對北京“完全地情有獨鐘”,相反,卻是有些“麻木”瞭。

多年前,他們也向往北京?

帝都除瞭擁擠,有什麼神奇?

我承認北京是全國最擁擠的城市,不愧是“首堵”。我不想過多地去談這地的歷史,那是過去式瞭,好漢還不提當年勇呢。已故國學大師錢鐘書《圍城》裡說過:“城裡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去。”而北京就是這樣的讓人自相矛盾。

昨天和一個在傢當公務員的好友聊天,期間談到瞭北京的生活。我告訴他:每天至少要浪費3—4個小時在來回公司的路上,隻是因為此地“不敢恭維”的交通。而且這個時間有時隻是一個“保守”的數字,不排除意外。他的第一反應是“不可思議”。反問道:真不知道你是怎麼還能“無動於衷”地繼續呆在北京?

這裡,我要強調一點:身在北京,每個人都一樣。那為什麼還要呆在這座城市?五個字:不安於現狀。拿我這位公務員的朋友來說,我在北京的經歷,他簡直不能接受,甚至有些窒息。於是乎,安於在老傢,拿微薄的工資,做體面的工作。

提一個問題:在北京,一個月2000rmb與20000rmb有什麼區別?在我看來:其實沒區別,都是一成不變的“北漂”。而他們的共同點都是想在這個地方“經歷”一下,不要留到暮年徒傷悲。
帝都的“神奇”之處就在於:大部分人追求的隻是一種磨礪;他們都心知肚明:從哪裡來,最終還是要回哪裡去的。有點落葉歸根的意思,卻也是不爭的事實。

“霧都”北京:陰霾何時散盡,是否還有黎明?

北京這城市,現在大部分人都用帝都來稱呼它,而今有人用“霧都”,“霾都”稱謂之。擁擠,喧囂,臟亂,污染等等這些字眼都可以去形容它,雖然它是政治中心。並且,這次的北京大霧,再一次驗證瞭這座古老城市在現代文明前的脆弱。

大霧下的京城,能hold嗎?

北京這次的大霧,我其實不想過多的評論,新聞報道滿天飛,絕對比我的詳細。送一句話給這城市的建設者:出遠門工作不容易,請給我們一個呼吸。至於其他,湊活一下便可,我不是個特別喜歡挑剔的人。

今天是周一,好多朋友在上周末出行的時候,因為這場大霧耽誤瞭身體,結果滯留傢中。而超市裡的防塵口罩,屢屢被搶空,還好之前備瞭一個。說實話,這屋外的空氣當真是有些窒息。上周末兩天在傢,我都不好意思去開窗戶。你沒聽錯,是帝都的天氣讓我變得“含蓄”。

文章雖說的是北京的大霧天氣,其實在全國各地大約30多座城市都處於這種氛圍之中,看來去哪都不安全。

記得早晨聽天氣預報:這樣的天氣要在持續3天之久。但這也隻是預報而已,不能全信。環顧四周,還有什麼可信?恐怕隻有“時間”瞭吧。

在“情有獨鐘”裡有個夢,現在麻木瞭?

記得小時候,曾經有一個很大很大的夢:去北京天安門看升旗以及去爬長城。那時候太幼稚,總覺得京城遙不可及。對於外界的事物總顯得那麼稀奇,尤其是帝都。而今,這個夢已不再是夢。現在,每每回憶起當初,總會忍俊不禁地笑話自己。

現在坐地鐵1號線,每天在地下經過天安門時都沒瞭激情。甚至有朋友邀我同去爬八達嶺時,也是提不起興致。回憶中:天安門裡的宮殿“破爛不堪”;而八達嶺則是黑壓壓的人氣,何談放松心情?

距離產生美,等你真正擁有瞭,就會挑三揀四。而麻木,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於是便會產生一種“讓我歡喜讓我憂”的情緒。這其實也是古都的魅力所在,在折磨中讓你成長。

寫到最後:

每個人來北京,都懷揣有一個夢,可大可小。對北京這城市而言,已經夠傳奇瞭。這麼多年,她的魅力依然經久不衰。不管何時何地,都不要忘記:經歷是一筆財富,而這“財富”也是可大可小的,具體由你自己去把握。

感謝趙強的投稿!

原文:http://www.zhaoqiang.org/beijin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