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7:24:45
點評:
人生的種種糾結,是人性自相矛盾不依邏輯行事的最佳體現,也正因為人的這種不完美,才界定為人性一樣,若我們不糾結,不能往復捫心自問,又怎麼能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對話獲得思維廣度與深度的遞進,也就更不可能意識到生活中種種真實的枷鎖,又怎麼可能打破這些枷鎖,獲得真正的自由。這需要我們不僅擁有自我剖析、不斷自我否定的勇氣,還要有為自己人生負責的態度。
毛姆《人生的枷鎖》中有一段寫得很好話:
“他不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上,非得越過一大片幹旱貧瘠、地形險惡的荒野,才能跨入活生生的現實世界。所謂‘青春多幸福’的說法,不過是一種幻覺,是青春已逝的人們的一種幻覺;而年輕人知道自己是不幸的,因為他們充滿瞭不切實際的幻想,全是從外部灌輸到他們頭腦裡去的,每當他們同實際接觸時,他們總是碰得頭破血流。看來,他們似乎成瞭一場共謀的犧牲品,因為他們所讀過的書籍(由於經過必然的淘汰,留存下來的都是盡善盡美的),還有長輩之間的交談(他們透過健忘的玫瑰色的煙霧來回首往事的),都為他們開拓瞭一個虛假的生活前景。年輕人得靠自己去發現:過去念到過的話,全是謊言,謊言,謊言;而且每一次的發現,又無疑是往那具已被釘在生活十字架上的身軀再打入一顆釘子。不可思議的是,大凡每個經歷過痛苦幻滅的人,由於受到內心那股抑制不住的強勁力量的驅使,又總是有意無意地再給現實生活添上一層虛幻的色彩。”
羅素《幸福之路》裡也有一段:
“漸漸地,我學會瞭對自己和自己的毛病不再介意;我開始愈加註意外界的事物:世界的狀況,各種知識,以及我所喜歡的那個人。誠然,對外界的關註也有帶來痛苦的可能:世界也許會爆發戰爭,某方面的知識也許難以獲得,朋友也許會死亡。但是這類痛苦不像那類源於厭惡自己的痛苦那樣,會破壞人生的本質。每種對外界的興趣都會引起某種活動,並且隻要那興趣不減,這種活動便能完全抑制住苦悶。相反,對自己的關註絕不會導致任何進步的活動。它也許會使你寫日記,對自己進行精神分析,或者去做修道士,但是一個修道士隻有當修道院裡的事情使他忘掉自己時才會愉快。他以為源於宗教的這種愉快,其實靠著清潔工的職業一樣可以得到,隻要他不是不得不當一名清潔工。對於那些過於自我專註以至無可救藥者,外部的戒律是通往快樂的唯一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