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7:26:42
分享小逸推薦的這篇文章,觀點有些偏頗,但不乏洞見。
文 / 李劼
這似乎是個很大的話題,其實又是個非常個人化的小個案;這似乎是件需要花費口舌才能講清楚的事情,其實又是沒什麼可多說、並且一說便俗的無言之語。
本文擬從一個中國人非常熟悉的所謂關鍵詞開始,軟實力。不知什麼時候,國人將文化叫做瞭軟實力。也搞不清楚這算是權力的傲慢,還是官府的無知。文明國傢的人們從來不把文化叫做軟實力,最著名的例子便是,英國首相邱吉爾的名言:寧可沒有印度殖民地,也不能沒有莎士比亞。這句話讓中國人來說應該是,寧可不造航空母艦,也不能讀不懂《紅樓夢》。
《紅樓夢》也罷,莎士比亞也罷,都不是什麼軟實力,而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即便就文明進化的角度而言,一部偉大的經典,也不在於什麼實力,而在於呈示瞭一個民族的文化心理品質,一個民族的人文性格。文化是思想的、精神的、存在的,文明是技術的、物質的、生存的。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文化,但根據愛因斯坦質能轉換公式引伸出的核物理以及原子彈開發,則是文明化的技術成果。一個民族的文明程度,通常由其文化的底蘊支撐。歐美國傢在文明上的遙遙領先,源自五百年前興起的文藝復興。
好幾年前,一部似是而非的電視片《大國崛起》講說瞭西方諸強的崛起,卻遺漏瞭歐洲文藝復興的歷程。該片居然沒有捫心自問,沒有歐洲文藝復興,哪來的現代西方文明?這種凡事唯物的思維方式,是一種思想教條,也是一種心理定勢。這種思維的核心是權力的驕橫,金錢的崇拜。唯物的背後,是唯權的順從。
雖然當今的西方世界,以實力而論,依然美國居首。但西方人評比對人類產生巨大影響的前十個國傢時,並非美國第一,而是由意大利奪冠。因為五百年前的文藝復興,是從意大利開始的。盡管美國軍隊在二戰中拯救瞭歐洲以及遭受法西斯蹂躪的世界諸國,盡管美國的高科技始終領先所有國傢,但這些文明成就還是比不上當年意大利在文化上的開風氣之先。由此可見,被《大國崛起》所忽略的文藝復興,具有什麼樣的舉足重輕意味。
真要說起來,西方諸強各有一番人文風采。諸如,英國牛頓力學,法國百科全書派,德國古典哲學,美國《獨立宣言》以及當年奠定美國實用主義思想的哈佛大學形而上俱樂部。如此等等。若以軟實力論之,無法理解為何意大利居首。在軟實力論者的眼裡,意大利不過就是在藝術上領先而已。他們不會懂得,恰恰就因為意大利在詩歌、繪畫、聲樂等藝術形式上所開創的審美新局,改變瞭歐洲、從而影響瞭全人類的文明發展。
倘若說文化具有許多層面的涵義、許多種類的區別,那麼審美就是其無形的神經中樞。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民族的審美趣味,決定瞭其文化心理、乃至政治方式。比如,亞裡山大的戰爭方式,可以從荷馬史詩裡找到心理原型。這在中國歷史上,國共逐鹿選擇的是《三國演義》的模式。同樣,當意大利文藝復興的繪畫將審美目光聚焦於日常人生而不啻是十字架上的神明時,走出中世紀的歐洲新紀元也就自然而然地開啟瞭。
諸多研究中國歷史演變的專傢學者,最容易忽略的可能就是審美之於歷史的影響。他們不明白,中國式的文藝復興早在有宋年間,就已經不聲不響地開始瞭。可能也是因為如此,包括陳寅恪在內的文化學者,給予宋朝的文化景象以很高的評價。他們沒能說清楚的隻是,並非是理學的興起、而是審美趣味的變換,導致瞭有宋迥異於唐朝以前的文化景觀。其中,禪宗的影響至關重要。因為禪宗在士大夫當中的深入人心,有瞭宋代與《文心雕龍》截然不同的《滄浪詩話》。因為禪宗的影響,蘇軾與李白在詩歌風格和寫作心態上,涇渭分明。唐朝的畫傢熱衷於皇室貴族的儀態造型,宋朝的畫傢展示給世人的或者是山水間的氣象萬千,或者是《清明上河圖》那樣的市民風俗景觀。比起意大利文藝復興那樣的大刀闊斧,有宋年間的審美情趣猶如隨風潛入夜的春雨,潤物細無聲。但是,一樣的深入骨髓。就連宋徽宗那樣的皇帝,都醉心於成為一個書畫傢,而不是一個政治傢。
一種文化通常在與另外一種文化的碰撞之中,產生新的能量獲得新的形式。佛教傳入中國後,至唐乃大,及宋結果。按說,倘若有正常的長生環境的話,那麼即便是宋代潤物細無聲式的文藝復興,也能生長成參天大樹。無奈的是,一棵小草被擠壓在兩塊巨石的夾縫裡。一者是北方遊牧民族的一再南侵,一者是程朱理學構築的意識形態之於民族心靈的嚴重摧殘。內外夾攻底下,一路走得極其艱辛。中國式的文藝復興,就像一場始終無法和合的性愛,在一次又一次的延宕之中,消耗著原有的元氣和應有的鋒芒。磨蹭瞭一千年,依然原地徘徊。相比之下,歐洲的那場文藝復興,一擊即成;比中國晚瞭五百多年,卻贏得瞭此後五百年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