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7:28:35
文/下午百合
見到封面上馬良的小學畢業照,不禁淺淺地笑瞭一下。是屬於那種看上去乖乖的小孩子,爹媽管教大概挺嚴的,至少是出身於正統知識分子傢庭。眼睛裡藏點小壞,也顯出膽小怯懦。遂又想起2010年見到的馬良——圓頭大耳,絡腮胡,一隻耳朵墜著耳環,聽說不久又要去西藏采風。我當他是遊方的僧侶,有叛逆精神的藝術傢。
馬良的攝影作品很迷幻。色彩有法國宮廷般的富麗與糜爛,佈局如小小的戲劇舞臺,充斥著審美的、浪費的、物質的、虛構的舞臺。沒有人在表演。主角是帶著面具的頭顱或殘肢。但這虛構的人物與場景卻傳遞出一種戲劇的緊張感,有時我看它們像小小的神龕,祭奠著曾經有過的,夢幻裡的美景。另一些作品觀念性更強,主觀意識更強烈。那是他精心佈置過的實驗劇般的場景。在慘淡現實背景下追尋、掙紮、逃避、自我麻醉的各色人等。鐵籠中的小醜,試圖從天臺逃離的郵差,荒野上茫然無措鼻青臉腫的年輕人。這些小人物看上去有些悲劇,荒誕中傳遞的卻是濃濃的現實意味。
《坦白書》是一本自我成長的紀錄。讓我們看看一個“壞壞的”乖孩子,追求理想主義的文藝青年,怎樣“沉淪”為自由藝術傢。亦可藉由馬良的“坦白”,看看成長是怎麼一回事。
一些成長中的片斷最終被我們定格為記憶,像飄搖在亂枝雜草中的一些旗子。幼兒園裡“痰盂上的先知”,小學校園裡的玉蘭花樹,單車,夏令營,第一次受的傷。一隻突然出現在教室裡的小老鼠,漫畫裡的胖爺爺。這一切構成的馬良記憶的白色迷宮,仿佛一個永遠沒有盡頭的夏天。。。然後,成長為羞澀的,立志成為水手的少年,曾經狂熱崇拜過一個流氓,第一次幻滅,瘋狂地愛上又被這個世界傷害。“我經常被自己的各種無聊念頭感動得熱淚盈眶”。
當回過頭,再看那些由零碎照片與腦海中的片斷所構成的記憶,會發生恍惚的不真實感。“也許在某個節點之後其實你已經死瞭,你沒覺察,替你活著的是另一個人瞭。”
當我們成熟瞭再回頭看當初的青澀與“十三點”,當我們懂得瞭在現實的世界中尋求到可貴的浪漫,當我們“開始相信愛和自由隻存在於驚鴻一瞥之間”,世界在我們眼中已經不同瞭,過往的一切,成為瞭縹緲的風景。
原以為長大是翠竹拔節,是蟲兒化繭成蝶。其實不盡是的,成長或許也是,一層一層地包裹瞭初心,是褪去瞭翅膀的傢禽在籠中日益發胖。我們接受瞭這一切,然後變得溫和,達觀瞭。
《坦白書》夠坦白嗎?去馬良的文字與作品中看。
“我所有的自負皆來自我的自卑,所有的英雄氣概都來自於我的軟弱。嘴裡振振有詞是因為心裡滿是懷疑,深情是因為痛恨自己無情。”
“每次想到在有限的生命裡,竟要被那些傻逼的人和事所束縛,便會油然而生一種沒來由的鬥志,瞬間滿血復活。”
“我要在你平庸無奇的回憶裡,做一個閃閃發光的神精病。”
成長是學會瞭與自我和解。把生活在你的軀殼裡的這個人完完全全接受下來吧。那個趴在陽臺上等父母回傢的小孩子,喜歡獨自唱歌的少年,憤世嫉俗的混球。他其實就是那個溫情,善感的人。
成長也是一種自我的救贖。我們不斷從舊我中救出自己,從這個荒謬而美好的世界中救出自己。沒有一個自由的世界,但會有自由者,當你學會以自己的方式與這個世界相處,你就自由瞭。
藝術傢通過藝術完成自我救贖。“創作最美妙的地方就是會讓人產生錯覺,覺得自己是世界之王。”“所謂才華是不存在的,藝術創作隻是選擇瞭一種生活:瞪大眼睛,無論眼裡看見瞭多少傷悲,有多少風沙迷霧隻能狠狠地看著。把內心和盤托出,無論它多麼敏感柔軟。是把生命裡的每一分每一個瞬間都細細咀嚼,無論蜜糖還是毒酒都咽下去。”
《坦白書》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坦白,也是一個藝術傢的成長心跡。讀完這些文字,便不難瞭解他的那些荒誕怪異的作品瞭,那裡包含著他成長中的每一瞬間。他是馬良順手為我們調制的雞尾酒,味道如何,嘗一嘗吧。
把封底上的一句送給自己“勿忘初心,保持天真”。
愛是什麼——馬良
愛是秘密
是光
是暗夜裡怒放的銷魂
是明天
是一場獻給傷逝的思念
愛是距離
是緊閉的眼
是蝴蝶的嗚咽
是燃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