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無人生

2016-08-13 17:31:01

(1)

小時候喜歡看周星馳的電影。

因為還很小,對一切無所不能的人類和事物都抱著某種近乎癡狂的好奇。總幻想也可以像電影裡的人物一樣,在嬉笑怒罵間就可以改變世界或拯救人類。

在那個年齡,這和幻想世界應該是由巧克力糖果做成的一樣簡單純粹、理所當然。

後來,我偶然發現、星爺所有電影裡的國語對白其實都是由他人配音完成的。然後,我就毫無道理的幻滅瞭。再看到他的電影,就會覺得透過銀幕看到的那個人不再姓周。那些原本應該引人捧腹的臺詞穿過我的耳膜時,我隻能想到"機械合成"四個字。星爺在我腦海裡原本清晰立體的形象一下子模糊瞭,怎麼都沒辦法再拼湊起那個無所不能的人物瞭。

然後,就再也不看周星馳的電影瞭。

(2)

我高中的時候喜歡讀王書亞的電影專欄。但讀著讀著就閱讀疲勞瞭。

王先生是宗教界人士,所以他總是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把電影情節和某種宗教釋意聯系到一起。他筆下的電影脫胎於導演,卻禪意濃濃於畫面之外。與其說他是在識破電影裡的宗教意境,倒不如說他是在企圖用宗教的目光為每一個電影裡的人生片段作註。但電影總歸隻是導演一廂情願的產物,編劇遺忘在故事之外的說教導演也未必想的到,導演看似自作聰明的暗示和隱喻也未必就是他真實意圖的投射。

我沒有任何宗教信仰,因為我的人生太過百無禁忌,我總害怕現世報之類的宗教詛咒。而對我來說,一部電影的好壞最終要回歸到故事本身,你能借由這個故事聯想到多少那是你自己的事。導演可以為普世價值立牌坊,但它能否成為你生活的豐碑恐怕是任何導演都不能保證、甚至從未考量過的。

一部電影的最大意義其實並不在於對生活的註釋而是對比:對比真實的人生,或更美好,或更悲慘;對比真實的心境,或更明媚,或更陰暗。這些東西自身的邏輯和影響導演本人都未必說得清楚,我相信宗教也未必能給出一個恰如其分的答案。

畢竟,當宗教其實也一無所知,對世相無從解釋的時候,它拋給世人的無非那麼兩個詞匯:阿彌陀佛、阿門。

(3)

若你讓我立刻說出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部電影,我會讓大腦快速旋轉幾分鐘再給你答案。

對於印象之類的東西,脫口而出的往往經不起自己的掂量;而談到深刻,一定要是深思熟慮後的刻意答案。但情況往往是,當你摒棄第一印象去三思而後行於一個所謂完美答案時,你會發現你根本沒辦法找出一個說服自己也讓周遭滿意的答案。生活如電影一樣,經不起推敲也耐不住圍觀。太多的想法強加到一件事上時,結果往往是莫衷一是的。

找不到答案,你就會開始懷疑,而懷疑就是幻滅的開始。

所以我會說,電影之於生活並不是鏡像而是反差。

最近在讀韓松落的《為瞭報仇看電影》,喜歡並完全贊同這個書名。

我們習慣對著電影裡別人的人生或哭或笑,看似是對我們自己境遇的傷懷和慶幸,其實它們之中存在著某種既定的逆差和畸狀心態。我們感動的往往是我們渴求卻從未得到的,我們憎恨的往往是我們深惡痛絕卻無法歸避的,而讓我們開懷大笑的也總是這個冰冷世界不能給我們的。

所以,為瞭無法得到愛,為瞭無法釋懷的恨,為瞭難以企及的夢,我們不約而同的盯住瞭瞭電影銀幕。

在電影裡找快感,在電影裡為自己的生活復仇。

(4)

回到上面提出的那個問題:讓我印象最深可的一部電影是什麼?

如你所料,我給不出一個確切答案。

我可以羅列出一大堆在我不同的成長階段給過我不同人生啟發和影響的電影,但我真的沒辦法從中隨便拉出一部,然後告訴你,這是我認為最好的一部電影。
我更沒辦法用我的潛臺詞來試圖說服你,讓你來贊同我的觀點,也附帶贊同這部電影裡的這種人生,然後和我一樣篤信這種人生裡的信仰。

因為你要知道,電影裡從來沒有你生活的真實人生。

BY:不二飛(www.buerfei.com)

點評:導演把對某種感受寄托在電影之上,給予它新的生命,讓它伴隨著自己的夢而轉動。而演員則是給自己賦予瞭新的身份新的生命,用另一種情感去對待一些的事物,一些感情,一些人。而作為觀眾的我們則像是一個聆聽者,去感覺,去虛構地體會一些自己無法觸及的情感,去填補自己內心的某種空缺。所以當我們看到一些喪失人格的人或者事時,會氣憤,會咬牙。而面對那些刻骨銘心的愛或者事,我們會像發生化學反應一樣,心中的某處被觸動,這大概便是電影最大的魅力,它能讓人去站在另一個角度去看待,去撫平自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