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貌協會

2016-08-13 17:31:13

假如你是一個高挑、性感的妙齡女郎,夏日的午後,清涼的你穿過密集的回頭率,來到百貨中心的一樓,那裡充塞著各種化妝品專櫃,你有些應接不暇,更有些眼花繚亂。突然,某個華麗精美的專櫃抓住瞭你的目光,你興然前往,聽從導購的一番洗腦,刷卡收貨,協某高富帥飄然而去……

就是這麼一個簡單的購物過程,卻暗藏著一個規則:不管什麼原因,顧客一旦來到你的專櫃,則表明瞭購買意圖,其他品牌隻能駐留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等待顧客的回心轉意,而絕不能越雷池一步地主動銷售。

也就是說,櫃臺形象將會是你的第一殺手鐧。唯有形象夠好,才能吸引顧客,繼而促成銷售,收到錢財——如你所知,引用以上規則是想說明生活中一個再淺顯不過的現象:以貌取人。

說到以貌取人,有些朋友可能會立馬嗤之以鼻,不屑一顧,大呼狗眼看人低,有眼不識泰山,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高手藏民間,草堆裡亦能飛出鳳凰 ……

但與此同時,據《中國青年報》前不久做過的一項調查顯示:71.5%的受訪者認為社會“以貌取人”非常普遍,還有49.4%的人相信“改變外貌=改變人生”,為此我國每年整形手術高達350萬例——不可否認,這個數據還有直線攀升的趨勢,即便是冒著毀容、殘廢甚至生命危險也在所不惜。

也就是說,雖然絕大多數的我們都不希望別人以貌取人,看客下菜,戴著有色眼鏡看自己,但在骨子裡卻都是視覺動物,純粹地追求“真善美”,拒絕“假惡尤其是醜”。

作為一個人最直觀的標簽,外貌的重要性在各行各業都有所體現,比如說情場,各種浪子情聖交際花等等或帥氣逼人,或玉樹臨風,或風情萬種,或嫵媚動人——無論是“非誠勿擾”還是“百裡挑一”,各種相親場合也是“帥鍋”吃香,美女受捧。如果恰好極品刷鍋邂逅白富美女,那更是收視率急飆。

除瞭情場,職場也不例外。《三聯生活周刊》就有報道,美國商界有按一個人的相貌予以賞罰的習慣。因為他們相信,一般長相好的人更有自信,而自信又能帶來更好的表現。對此,咱們國傢也不甘示弱,一個個面試官似乎都是從“外貌學院”畢業的,通過率的高低直接跟外貌成正比。更有公司直接定出硬指標(如身高三圍),寧可要“潘金蓮”,也不要“武大郎”。這也直接導致瞭美容醫院的欣欣向榮,各種玩法如挖鼻,隆胸,抽脂……等等,隻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與此同時,在各種公關場合,美人計的推廣也是充分利用瞭世人以貌取人的特點,比如古代的西施,被范蠡這小子用來公關夫差。王允則利用閉月的貂蟬,扳倒瞭自大的董卓。今日的各種場或各種圈的潛規則更是數不勝數,君不見各種五星級酒店夜總會紅燈區,到處藏著搬不上臺面的規則潛規則。

有關以貌取人,我這裡還想舉一個例子。假設現在你有以下三個蘋果:

1. 蘋果表面光滑紅潤,可裡面是壞的;

2. 表面紅潤光滑,裡面是好的;

3. 表面有些瑕疵,裡面非常不錯。

據調查統計,95.2%的人選擇概率是:先光滑紅潤,再考慮有瑕疵的。至於選定之後能不能發現裡面的問題隻能靠咬一口才能知道。

舉這個例子,是想引出管理學裡的一個著名理論:爛蘋果理論,其內容就是,上層更願意提拔那些外表看起來不錯的員工,至於是否真的有料,很多時候隻有提拔完瞭之後才能發覺——最要命的是,即便發覺瞭,往往也不會自我否認,因為沒有人願意向別人證明自己的決策是錯的。

這也驗證瞭心理學裡的“美即好”效應:即美麗的東西在人們的心目中很自然地跟好的東西聯系在一起。有關這個效應,即便是聖人孔子也難以避免。其老人傢就說過這麼一句話: “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

此話的來源是這樣的,話說他老人傢有兩個弟子,一個叫宰予,又帥又能說會道,一見面孔子就對他的印象不錯。還有一個弟子叫子羽,身材矮胖得像個球,相貌也是如車禍現場,孔子認為他資質低下,難成大器。然而假以時日,孔子發現宰予好吃懶做,不思上進。而子羽卻學習刻苦,作風正派,完全跟當初的判斷有所出入,隨即有以上感嘆。

眾所周知,在人生的長期理想和短期利益的追逐過程中,需要有很多的籌碼。外貌這個分量不輕的籌碼其實是一個組合拳,拳法中包括天生的長相、外包裝後的形象還有個人的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