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7:33:39
小時候,我和大多數孩子一樣,常常會發些小脾氣。可是有時候發現,脾氣發過以後,反而陷入瞭欲進不能,欲罷不休的困境。如我發脾氣不願吃西瓜,可是看到大傢吃得津津有味,突然嘴饞瞭。但前面說得絕,不好意思改口,於是硬撐著,當然也就吃不上瓜。
這其實是一種典型的自我認知障礙。先是在一種特定的狀況下形成一個觀念,然後卻因種種原因無法主動改變。如果用那些文縐縐的話來說,就是認知障礙導致陷入非理性狀態。因為從理性人角度分析,如果改變認識,無非是一剎那丟臉,成本並不高,卻可以嘗到西瓜美味,收益比較大。可是認知障礙導致高估丟臉成本,從而降低瞭收益,隻贏得“這小孩倒是爭氣”的無價值贊譽。
長大以後,慢慢覺得這種“要面子不要裡子”的行為,其實沒多大意義。真實地認識世界,不讓先入為主的觀念影響自己對於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從而積極采取一系列有意義的行動,加快增加個人福利,才是硬道理。所以成年以後,我雖做不到“吾日三省吾身”,但也能比較主動地認識自己的錯誤,畢竟收益最大化是非常清楚地掛在眼前的。
用經濟學原理分析,隻要是人們持續實施著的行為,就很可能是一種理性行為。民間糾紛“爭氣不爭財”,兩敗俱傷,雙方收益大幅下降,似乎是典型的雙輸博弈。然而這種事經常發生的原因,是因為把虛無的面子,看得高於實際利益所致。然而,這也有其內在合理性。中國長期貧窮,在過去的那些歲月中,民間雙方爭執標的物的價值可能都不太高,而面子又非常重要,這就導致在多數時候,確實是面子收益大於物質收益,從而形成瞭寧要面子、不要裡子的傳統文化。
時至今日,問題就有瞭質的變化。一方面是時間價值提升,以前是有時間而缺錢,現在是有錢而缺時間;另一方面是財富快速積累,爭執雙方標的物的價值大幅增加,這就使得面子收益開始小於物質收益。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爭執所導致的時間和物質損失,都使得“爭氣不爭財”變得不合時宜。馬路上為小碰撞而爭吵的事例越來越少,就是一個證明。
這樣就說到瞭哲學上的一句典型套話,即存在決定意識。作為人類整體來說,觀念必須隨時間環境變化而調整,先哲理論也會因生產力發展和生產關系變化而不適應實際。道理是顯然的,沒有人能兩次進入同一條河流。
不過身邊經驗告訴我們,既得利益者們的觀念通常很難輕易改變。1900年,德國物理學傢普朗克提出瞭作用量子常數,即“普朗克常數”,打破瞭經典物理學的框框,當時許多物理學傢拒絕接受新理論。普朗克對他的學生們說,舊理論是舊物理學傢們的學術生命,新理論隻有在舊理論維護者們退出物理學領域後,才能成為主流理論。有意思的是,普朗克日後也拒絕接受新的物理學理論。這也就是說,觀念的改變有時甚至是一種代際更替的生命現象,隻要人還在,舊理論就將繼續存在,亦即“人在陣地在”。
所幸世界進步並不是少數人能阻止的,最終是集體行為推動社會進步。當一些人堅守舊理論的時候,更多的人則以新眼光認識世界。隻要新理論能給多數人帶來較大收益,隻要多數人是充分理性的,新理論就肯定能有較多“粉絲”,就肯定能逐漸替代舊理論,盡管這需要時間。
當然,這裡有一個如何進行集體選擇的問題,需要加快建立科學的集體決策機制,盡量以較少代價,讓多數人的意志較快地轉化為社會集體行動。為此必須建立民主機制,使“粉絲”們充分表達意願。當然,民主機制的建立,很可能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進程。
不管如何,我們不能老是停留在一些“背時老倒”、不合時宜的觀念上,必須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點評:上面是在網易上看到的文章,關於自我認識障礙還是舉個例子,比如一個人長得並不怎麼樣,卻總是攻擊別人長得醜,言下之意就是自己長得很漂亮嘍!這就是典型的自我認識障礙。
比比佛(http://weibo.com/askfm)分享瞭他“突破認識障礙”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