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7:33:09
分享老楊頭的一篇時政文章,通過這也許能看懂一些東西。當然,固有的思維是很難改變的,因為個體的認知都會自動認為與自己相左的觀點都是別人的別有用心。最近看完《時寒冰說:歐債真相警示中國》,對於風雲變化的世界,隱藏在現象背後殘酷博弈,真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清楚的。而作為個人,也就是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能讓自己生活更美好些。
原文:楊恒均——中美關系向何處去?
中國和美國真是一對難兄難弟,連大選投票與換屆大會前後都相差不到24小時。兩國有一些相似之處,例如,世界的大趨勢是國傢數量越來越多,國傢的規模相對縮小,但大國與強國之中,中美兩國反其道而行之,這兩個國傢總的趨勢不是分裂變小,而是越來越大。拿人口數量來說,在世界上經濟力量排前幾十位的國傢的總人口幾乎都在下降,唯獨中美兩國不降反升。
兩國最大的相同之處則是都認為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在美國,稱之為“美國例外主義”(American exceptionalism) ,美國人堅持認為自己的國傢具有獨特的國傢起源、文教背景、歷史進展、以及突出的政策與宗教體制,其他國傢都無法比擬。在中國,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中國特色(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中國能夠把世界其他國傢反復證明瞭的水火不容的玩藝弄在一起,還取得瞭獨具特色的成績。我到世界上那麼多國傢,很少發現有其他國傢的領導人與民眾會在講話與交談中,動不動就像中美兩國那樣認為自己與眾不同。從這個角度審視,未來的世界格局將由中美兩國主導,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中美兩國合則雙贏,且對世界也是利好消息。但不排除這兩國在未來發生沖突。中美關系向何處去,不但關系到兩國與中國周邊,而是對世界局勢都至關重要的。要知道中美關系向何處去,首先要搞清楚中美關系從何處來。疏理中美關系四十年,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雖然起伏跌宕,但合作、發展始終是中美關系發展的主線。
冷戰結束後的20年裡,中美關系最大的問題在於價值理念與意識形態,屢次導致中美關系劍拔弩張的人權問題、臺灣問題少數民族與周邊領土糾紛等問題,最深層的原因都在於意識形態與價值理念之爭。至於經濟等表面看上去紛紛擾擾的諸多問題,則都是發展中的問題,雖無法徹底解決,但也不會惡化到影響兩國關系與世界格局的地步。
從1979年1月28日鄧小平選擇瞭中國農歷初一訪問美國,戴上牛仔帽刮起瞭“鄧旋風”,贏得美國人一片好評,到今年初習近平訪美得到瞭少有的歡迎,我們看到瞭兩者訪美的相似之處,也看出三十多年的中美關系雖有折騰,且有沖突,但中國對美外交政策基本上是一脈相承的。
從美國方面看呢,如果拿美國大選時候選人挑起的中國議題來做一些比較,就不難發現美國對華政策也具有連續性,而且,在經過不少彎路後,又在向小平開創的中美之路回歸。1992年是冷戰結束後的第一個美國大選,也是對中國指責最嚴厲的一次,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克林頓猛烈攻擊老佈什總統“擁抱從巴格達到北京的獨裁”,他揚言要“打敗從巴格達到北京的所有暴君”。老佈什成為幾十年來唯一沒有連任的美國總統,不能不說與此有一定的關系。
克林頓上臺伊始,也算是很強硬瞭一陣子,尤其是1996年臺海危機,中美兩國差點擦槍走火,但到瞭他執政的最後幾年,克林頓突然同北京建立瞭“戰略夥伴關系”。這個不清不楚的“戰略夥伴”被老佈什兒子小佈什抓住瞭把柄,他認為中美兩國應該是“戰略競爭者”。佈什擊敗克林頓的副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入主白宮,也算是為父親隻當瞭一任總統而“報仇雪恥”瞭。
小佈什上臺後對中國擺出瞭一副前所未有的強硬姿態,但這一切都被911恐怖襲擊改變,接下來他主導的中美兩國關系比克林頓時期走得更近,導致2008年黑馬奧巴馬在競選中也多次拿中國人權狀況說事,並暗中組織瞭一班試圖和平演變中國的智囊班子,從對中國強硬來說,年輕氣盛的奧巴馬一度超過瞭當年克林頓的勢頭,09年到中國大談自由與民主,他的國務卿希拉裡更是冷戰後少有的對華強硬派人物。但他上臺伊始,美國就持續遭受瞭經濟危機的襲擊,他如果想連任,在國外最需要的就是中國的合作與幫助。
奧巴馬和羅姆尼在這次大選中雖然創造瞭提到中國次數最多的記錄,但我註意到他們的最高訴求止於要求中國做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希望中國能夠遵守各種規則。這次大選,是冷戰結束後,涉及中國意識形態、價值理念與人權議題最少的一次。北京值得為此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