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回雷峰塔

2016-08-13 17:33:02

文/飛龍

中國有一座古城,名曰杭州;杭州有一片湖泊,名曰西湖;西湖邊上有一座山峰,名曰夕照山;夕照山上有一座塔,名曰雷峰塔。

大傢熟知的雷峰塔,可能最早都是來源於魯迅先生的那篇《論雷峰塔的倒掉》,我後來聽瞭白蛇傳的傳說並且到過西湖後,又多知道瞭一點雷峰塔的事,可它到底怎麼回事,卻一直不是很清楚,也從未對此有過興趣。直到前幾日,看瞭一則紀錄片,才知道這裡面有一段1000年前令人感動的往事。

公元907-978年,杭州是吳越國的西都,吳越國王錢俶(chu)為瞭祈求國泰民安,在西湖南岸的雷峰山上建瞭一座塔,民間因此山而謂此塔為雷峰塔,並流傳於後世。

吳越國存在之時正是歷史上的“五代十國”時期,由錢俶的爺爺錢鏐(liu)所建立,錢氏傢族信封佛教,供奉釋迦牟尼佛螺髻發舍利,他們以民為本、歷代都是賢君。到錢俶這一代時,歷史上出現瞭一位赫赫人物—-趙匡胤。趙匡胤平定亂世,建立大宋。吳越國是一小國,根本無力與強大的大宋朝抗爭。吳越國毗鄰南唐,時南唐的國王就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詩人——李煜。公元975年趙匡胤已平定大部分的“十國”,僅剩毗鄰的南唐和吳越國,南唐是吳越國的一道屏障。面對大宋朝的千軍萬馬,南唐雖無實力,但仍是以武力抵抗,南唐都城金陵、軍民百姓無法避免地遭受瞭塗炭之苦。

吳越國的第一任國王錢鏐是一位富有傳奇色彩而又愛民的國王,建國之初準備建宮殿的時候,有一位風水先生進諫國王把西湖填平建設宮殿,這樣吳越國的基業能達到千年之久。錢鏐考慮到這樣浩大的工程隻會勞民而無益,遂寧願百姓安居樂業,而不期那千年基業。尚史上僅有周朝800年而已,而即使千年又能如何?於是成就瞭"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美談。

面對南唐踐踏在大宋的鐵蹄之下,錢俶糾結良久,雷峰塔尚未完工,建塔的目的就是祈求國泰民安。偶然的機會錢俶看到瞭一段爺爺關於當初建設宮殿時的記載,他恍然大悟,千年基業又當如何,況現在國已不保,唯求民安、免受戰亂之苦吧。錢俶給大宋呈上歸順表。公元977年雷峰塔建設完成,2個月之後,錢俶踏上瞭北上的路途。60歲生日之際,大宋第二任皇帝趙匡義賜予玉酒祝賀,當晚錢俶去世,公元978年吳越國的歷史畫上瞭一個句號。

白蛇傳的愛情故事在民間流傳,白娘子被無情的法海壓在瞭塔下,人們篤信塔基的經石(刻有佛教經文的石頭)可以給人帶來好運,解救白娘子可以成全一對有情人。幾百年間,百姓挖塔下經石蔚然成風。1924年,千年的雷峰塔終於在一聲巨響中轟然倒塌,人們沒有看到白娘子,更沒有因挖到經石而給自己帶來好運。

倒塌的雷峰塔隻剩一堆黃土,荒涼在那裡,直到2000年。準備重建雷峰塔,重現傳說中的雷峰夕照的美景。過去的一切仿佛即將結束,新的歷史又將重寫。當人們挖開塔基時,發現塔基之下有一地宮,而且保存完好,從未失竊。從地宮中發現瞭保存完好的吳越國國寶——釋迦牟尼佛螺髻發舍利,基座雕刻的圖案還清晰可見,是傳說中“屍毗王割肉救鴿”的故事。

讓我們的思緒再回到1000年前,當初錢俶在雷峰塔完工之時是何等的心情,北上之路又是何等的悲壯。錢俶是有預見的,明知那是一條不歸路,可為瞭民安又無它路可走。吳越國歷代供奉釋迦牟尼佛螺髻發舍利,信奉佛教,雷峰塔是他們的見證。錢俶和屍毗王是歷史的巧合嗎?“屍毗王割肉救鴿” 預示著錢俶的歸路,更是錢俶的心聲。

不管是吳越國還是錢氏傢族,對我們來說都不甚知曉。今天的發現,揭秘瞭一段千年之前感人、悲壯的往事。歷史的車輪無人可以阻止,但錢氏傢族讓我們欽佩、感動。

當新的雷峰塔巍峨地矗立在西湖岸邊,觀光的人們盡情欣賞著它的壯觀美景之時,又有幾人知曉那塔中的感人故事,它不僅是一段往事,更是向世人彰顯瞭一段世間的“真、善、美”!

點評:人類與動物不同,動物似乎隻對當下、與自身橫向關聯的事物感興趣。(當然,子非魚,安知 魚之樂?)人類的維度中還有時間的縱向維度,作為歷史的產物並自身構成歷史,人類的自覺意識讓人們很早就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產生濃厚的興趣。面對歷史,有的人會感到無力,仿佛冥冥中自有定數,但也有的人會有天下英雄舍我其誰的雄心,我不知道應該是如何,又不知如何說,隻有拈花微笑,任憑旁人猜想瞭,因為每個人都會是一段歷史。